甘肅省定西工貿中等專業學校 蘇曉慧
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與進步,其對社會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這種環境背景之下,中職語文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二者有效融合,以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而對于將職業素養的培養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可行性以及在實際課堂中的教學策略,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習語文,首先,它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這體現了它的工具性。教師如果能夠掌握好語文的這一特性,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中職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完全理解并貫徹落實中職語文教學目標,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掌握今后職業崗位工作需要的寫作、理解、閱讀等能力,發揮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在將來或許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其次,語文學科也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中職語文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內涵,這將有助于提升學生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修養,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激發學生向上的精神風貌,這對于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具有支撐和促進意義。最后,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文本的職業性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過渡到職業生活、職業精神的教學教育中,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可以了解今后的職業生活、職業特性,帶領學生逐漸了解職業內涵,將職業教育一點一滴地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
中職語文的教學工作需要在遵循新的教學綱領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合理安排語文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想要滲透職業素養教育,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文章中蘊含的職業素養內涵,進而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需要提升自身對文章的深入理解與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文章內容、思想情感與職業素養的相關內容相結合,進而實現職業素養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好雪片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領略“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深刻內涵,領會文中流浪老人無論處于怎樣的人生境地都能保持善良、能夠為別人送去溫暖的品質。從這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目光轉向現實社會中那些被人們忽視的地方,轉向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去發現被人忽略的美,如杭州一位在街頭賣花的老人說“今生買花,來生漂亮”。教師可以號召學生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自己力所能及的愛心,塑造學生的健康職業人格。又如: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主人公瑪蒂爾德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金錢,追求實在的生活,而不是愛慕虛榮、貪圖享樂。
中職語文教學想要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專業服務,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就要改變傳統單一刻板的課堂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將學習語文的鑰匙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逐漸經歷主動學習到學會學習到愿意學習最后能夠將語文學好的過程,進而促進職業素養教育。
例如:在《一碗清湯蕎麥面》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進行了一個基礎的教學之后組織學生分小組探究問題:母子三人為何在客人散去后才去吃面?又為何連續三年在同一時間吃面?通過女人在買面時的人物描寫能得出怎樣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主要以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當引導。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編演課本劇,有旁白、母子三人、店主夫婦,在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悟,在面對困難時表演出那種不屈服的精神,同時要讓學生注意日本式的說話語氣,進而深刻體會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情感。
中職學校的語文課時與普通高校相比相對較少,在道德觀念和人文素養方面也比較欠缺。因此,對這些具有教學責任的語文課堂需要更加豐富、全面,組織語文學科的課外活動就成了重要的教學形式。開展中職語文課外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遷移能力,促進語言的社會性發展,豐富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語文學科的特征決定了語文課外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中職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圍繞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例如:針對《讀書人是幸福人》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讀書”開展班級板報設計活動,讓學生自由組合結成活動小組,分別負責收集資料,如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故事、圖片等,通過整理編輯、設計版式、繪畫等工作,將這些結合起來制作成班級板報樣式,最后在班級內展示交流,相互傳閱。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閱讀分享會,圍繞“讀書人是幸福人”主題,讓學生在班級中相互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分享自己的體會和幸福感。在《詩經》《論語》等中華經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舉辦一些主題演講、講經典故事的活動,讓學生圍繞中華經典中的主題如“禮儀、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進行演講或辯論,讓學生主動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感受經典文化的熏陶。
職業生活中的勞動者開展的多是以自我評價為重點、集中在標準和內容上的社會化評價。鑒于此,中職語文教師應當將語文課堂評價與職業生活相聯系,改進并完善語文評價的方式方法。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對教學過程進行綜合的評價,不僅是為了驗證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還要通過評價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改善,從而促進學生進步。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構建一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例如:在“記敘文·敘事”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之后,學生當堂完成短篇的敘事寫作文章;接著,先給學生時間讓學生仔細閱讀自己的文章進行自省,發現問題并及時修正,先做到令自己滿意;再讓學生兩兩一組,對各自的文章進行互查,相互點評,教師可以巡回指導,點撥學生從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題等不同的方面綜合進行評價,讓學生在相互評價中發現自己無法發掘的問題,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提升對作文的自我修改、審閱能力。最后,教師針對學生間無法達成一致的問題以及學生作文中常見的問題進行評價,并給出針對性的意見,促進學生的進步,使學生在評價中養成對自我工作審視、檢查的習慣。
綜上所述,語文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注重將職業素養的培養滲透其中,以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盡力將語文教學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合在一起,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