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立新小學 丁桂娟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一個口號是“得語文者得天下”!這種說法雖有夸大語文學科地位之嫌,但這也足以說明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作文又在語文學科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呢?根據近30 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方面。
“熱愛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有寫作的積極性,寫作文的時候也才能有“一氣呵成,不吐不快”的感覺,自然也會有真情實感。否則,那就是“趕鴨子上架”,這樣的學生寫作時就會東拼西湊,寫作文對他們來說就是煎熬,他們也不會從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慢慢地就會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直到最后對寫作一點興趣都沒有。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仿照范例進行片段練習。這樣的練習,易于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為短小,難度就小,學生就有信心寫好。
學生寫作文時你得讓他感覺有的寫,他們才有寫作的欲望,才愿意去寫。兒童的共性是好玩,練筆時我就讓他寫《有趣的游戲》,在寫這篇作文前我先領學生在班里進行“貼鼻子游戲”,再組織學生到操場上進行“拔河比賽”。因為是學生親身體驗的,寫的時候自然有話可說,也有真情實感。
比如,每個同學通過抓鬮對班上的一名同學進行語言、外貌、動作或性格描寫,由別人猜,誰寫的人物被別人猜對,猜對的和寫的兩個人都有獎勵,猜不出的找原因。班級還可以定期展示寫作成果,讓學生在寫作中獲得成就感。在活動中,學生們是希望得到老師認可的,學生們有時是為了自己取得好名次,有時是因為集體榮譽感,就會努力學習寫作。
魯迅先生曾說:“若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多數學生也知道觀察能力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卻不掌握觀察的方法,有的同學在觀察時根本就是敷衍了事,缺少激情。就像羅丹所說:“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到生活實踐中去觀察,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比較,捕捉事物的特點,在觀察中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有的同學在觀察時總是東看看、西瞧瞧,不能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運用多種感官去深入觀察。教師要培養學生做個有心人,在學生觀察事物時不但要指導學生觀察的順序,還要培養學生在觀察時展開合理的想象,觀察以后一定要總結觀察結果,達到觀察的目的。讓學生在觀察的實踐中學會觀察方法,并養成習慣。
客觀事物總是錯綜復雜地聯系在一起的。在寫文章時適當地發揮想象力不僅會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表達的感情也會更豐富。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不但對寫作有好處,對于學習其他學科以及將來對學生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平時可以嘗試從下面幾方面來訓練。
1.從學生熟知的事物中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2.每學完一首詩,讓學生改寫詩,想象詩里蘊含的故事。
3.續寫課文結尾。如學完《凡卡》一課,讓學生接著寫后來發生的故事;學完《我的戰友邱少云》時,讓學生想象邱少云的心理活動;學完《將相和》后,讓學生想象廉頗負荊請罪后,他可能會對藺相如說什么。
4.給學生放音樂,讓學生從聽到的音樂中盡情想象。
5.從突發的事件中進行想象。比如,正在上課時,從窗外突然飛進一只蝴蝶翩翩起舞,讓同學們想象這只蝴蝶剛才可能發生了什么事。
教師在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前,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歡愉舒暢的氛圍,為學生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礎。由于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性,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象一定要以鼓勵為原則,哪怕想象得“不著邊際”,或者是“做白日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將在課外書中吸收到的精華轉化為作文的“營養”,才能有“源頭活水”,學生寫作時自然是水到渠成,否則即使搜腸刮肚也寫不出好文章。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因為小學生的自制能力還不強,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單靠在學校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布置完閱讀的任務后,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有多半的閱讀任務還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完成,只要學校和家長攜起手來,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的,自然寫作水平也會上一個新臺階。
作文不可能每次都是寫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從三年級開始就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摘抄,閱讀過程中遇到好的句子摘抄到準備的本子上。同學們可以自由摘抄,但要學會歸類。每周開展不同主題的“好詞佳句展示會”。先請同學們朗讀和背誦,然后每周要評出幾名表現突出的給予獎勵,激發學生摘抄的興趣。學生在寫作文時需要用到自己儲備的好詞好句時也會信手拈來,學生會越來越有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喜歡摘抄和背誦的。
好的作文就是帶著真心,用真話去表達真情,作文是“自由”、是“成長”。而學生在日記中恰好能用真心吐露真情從而說出真話。這種真話不是家長和老師最想聽到的,而是自己最想表達的。學生寫日記的內容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他們可以在日記中暢所欲言,寫日記最大的好處是題材廣泛,為學生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也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在日記中學生寫的都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事,肯定寫起來會得心應手,慢慢地也會培養他們善于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從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段時間過后,學生看到自己寫的日記,既有成就感,也會發現不足。既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寫日記最忌三分鐘熱度,想寫就寫好幾頁,不想寫時一個字也不寫。開始時需要家校聯動,一旦學生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有了好的寫作素材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后,恰到好處的寫作技巧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的。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無論是立意選材還是布局謀篇抑或是遣詞造句肯定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在學習課文時,可以適當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講到《桂林山水》一課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以及首尾照應的獨具匠心的寫法。學《橋》這課時,在學到“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時,告訴學生,恰到好處地運用比喻,用簡單易懂的東西來描述深刻的道理,可把抽象化為具體,把復雜化為簡單,幫助人們深刻理解,也可使語言生動,充滿文采。講到“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時,告訴學生恰到好處地運用擬人的寫法可以賦予事物人的行為特征,生動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對象顯得更加生動。學到《凡卡》一課時,兩次用到了插敘,凡卡回憶以前和爺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后來凡卡在城里過著凄慘的學徒生活,他是多么渴望爺爺能來接他回去呀!從中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窮苦人民生活的悲慘。由此可見,成功的插敘不僅能豐富文章的內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能讓文章的結構更完整、主題更鮮明。學習《窮人》一課時,告訴學生運用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在突出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提升作品內涵、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如果只是教師一味批改學生看,有的學生甚至拿到修改后的文章看都不看,這樣的修改,只會是白白浪費教師的時間。有的文章被老師改得“面目全非”,也會嚴重地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根本不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但如果不在教師指導下自改,學生因為思維定式可能修改時也僅僅是修改幾個錯別字而已。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修改,才能從錯誤中提高認識,寫作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當學生在修改別人的文章時,他們會感覺承擔的是老師的任務,就會感到異常自豪,積極性會大大提高,他們會認真琢磨,仔細推敲,生怕做得不好。學生在互改中能夠取長補短,提高作文水平。
雖然每個學生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老師,但不能否認,學生是有個體差異存在的。而且由于家長文化層次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不同,學生作文的水平也確實千差萬別。對于進步不明顯的學生,老師要拿出足夠的耐心,必要時,可以給他們“吃小灶”。老師在批改作文時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贊譽之詞。好的方面可以學習于永正老師的“大拇指”,或“太好了”等。不足的地方可以寫“若……將……”“好可惜呀”……發現學生哪怕有一丁點的進步,就及時表揚,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多措并舉,常抓不懈,我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的。我們的學生一定會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寫出一篇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