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南區幼兒園 吉 靜
所謂目標化活動區,是指活動區的設置與幼兒教育目標聯系緊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而不是教育輔助手段。作為幼兒教師,要結合快樂與發展課程實際要求,對目標化活動區創設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實踐,創設情節化目標化活動區、建立延續性目標化活動區、構建游戲性目標化活動區。這都能夠為教育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為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奠定基礎。
幼兒快樂地發現、認知、游戲、展示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利用多種輔學手段進行對應調度,幼兒直觀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利用情境性設計,為幼兒提供更多活動契機,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建立認知基礎。活動情境方式眾多,教師需要針對幼兒興趣特點進行對應選擇,生活情境、角色情境、故事情境、互動情境、游戲情境等,都能夠發揮啟動作用,讓幼兒在活動體驗中成長認知。
【案例一】在益智區中,教師為中班幼兒推出“我為圣誕老人配五官”的活動。教師先利用剪紙設計了圣誕老人的形象,并為幼兒準備了更多五官圖樣,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為圣誕老人粘貼上五官。活動開始后,幼兒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粘貼出來的形象也是亂七八糟。教師隨即做出調整,將圣誕老人換成了孫悟空,幼兒頓時活躍起來,紛紛參與到五官粘貼活動之中,而且粘貼出來的形象有更強的貼近感。幼兒在粘貼過程中自然形成互動,對他人粘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偏,區域活動氣氛活躍起來。教師對幼兒的優良表現進行現場點評,給幼兒帶來更多活動動力。特別是情境設計的及時調整,瞬間點燃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案例二】在手工制作區,教師為幼兒準備了橡皮泥等材料,要求幼兒隨意捏制一些玩具或者人物。幼兒剛開始有很高的參與興趣,快速進入現場進行個性操作。教師進入現場,對幼兒表現進行觀察。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很多幼兒出現了懈怠情緒,因為捏制出來的東西沒有形象感,幼兒大概失去了制作的信心。教師此時拿出一些捏制的泥塑作品,讓幼兒進行觀看,并向幼兒展示一份捏泥步驟圖,給幼兒具體講解操作方法,甚至是現場進行示范制作,讓幼兒一步一步地跟隨操作。幼兒手中的泥塑形象逐漸呈現出來,課堂氣氛逐漸活絡起來。教師組織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對其表現進行積極點評,給予更多鼓勵和表揚。幼兒參與制作活動的熱情更高了。
【評析】在案例一中,幼兒不認同圣誕老人,而對孫悟空情有獨鐘,這說明教師情境設計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圣誕老人和孫悟空都應該是幼兒熟悉的卡通人物,為什么會有不同接受度呢?這是因為幼兒在看動畫片時有了選擇性,關涉圣誕老人的內容難以引發幼兒關注,而孫悟空形象就不同了,他具有更強的凝合力,聚焦幼兒眼線。教師進行情境設計調整是非常明智的,目標完成情況良好。案例二發生在手工制作活動區,幼兒對泥塑有濃厚的參與熱情,但具體操作過程中缺少觀照體,不掌握泥塑操作步驟,逐漸失去信心是正常反應,教師及時做出調整,為幼兒投放泥塑成品,對操作步驟進行對位引導,成功激活幼兒制作積極性。這些情境創設帶來的變化,充分說明目標化設計是必要的。
在設計和規劃活動區域時,教師需要有延續目標的意識,所謂延續性特征,是指活動區域之間的聯系性、關聯性、銜接性,從這個區域到那個區域,其中間不存在“斷層”,這便是延續性。幼兒對活動區有位置感,教師在對接不同區域時,要讓幼兒自然對接,這樣能夠發揮目標化活動區的助學作用,在自然對接中形成認知能力。
【案例一】在益智區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我是小小飼養員”的目標任務。教師先利用一些紙盒子制作成動物的家,并在紙盒上貼上動物的形象,利用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畫出的蔬菜、樹葉等作品當作動物的“飼料”。活動要求幼兒選擇適合的飼料喂養不同的動物。幼兒對這項活動很感興趣,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精心選擇“飼料”,找到適合的動物,為其投放“飼料”。如長頸鹿喜歡吃的是樹葉,黃牛喜歡吃的是草,小白兔喜歡吃胡蘿卜……在幼兒參與活動時,教師跟進指導。如大狗熊喜歡吃很多東西,蜂蜜應該是它的最愛,教師引導幼兒展開回憶,在動畫片《熊出沒》中便有這方面的內容。幼兒根據動畫片觀看經歷展開互動交流,活動區更熱鬧了。
【案例二】在科學區中,教師利用一些塑料板等材料,制作了一輛汽車模型,讓幼兒進行觀察,說說這輛車有什么特點。幼兒開始觀察,并找到了很多特點。為讓幼兒對汽車有更清晰的認識,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幼兒園門口,對停在路邊的汽車進行實地觀察。幼兒平時很少這樣研究汽車,在教師引導下觀察更為仔細了。回到科學區,教師要求幼兒對這輛汽車進行進一步觀察,對其展開進一步的修飾。有的幼兒認為,汽車需要添加天窗,也有幼兒建議給汽車畫出更多的車燈,還有幼兒說,車上需要有安全帶,不然會很危險的……教師對幼兒的建議進行一一點評,肯定幼兒的觀察體驗。
【評析】在案例一中,教師對幼兒前面活動中的美術繪畫作品進行再利用,為后面喂養動物準備了飼料,這是比較有創意的設計,體現延續性原則。幼兒對動物有特殊情結,特別是動畫片中有大量動物形象,自然對幼兒形成心理沖擊。幼兒利用美術作品展開活動操作,帶有生活化特征,對接性特點鮮明,對促進幼兒認知內化有一定幫助。案例二是觀察活動,從科學區到園門外,不同區域呈現高度銜接性,都是對汽車進行觀察,而且形成了對比。幼兒從對比觀察中形成的認知會更為立體而生動。在這兩個案例中,教師注重了目標化活動的延續性,給幼兒帶來更多認知銜接機會,這對全面促進幼兒生活認知成長有一定幫助。幼兒有個性追求,教師利用延續性活動展開對應調度,激活幼兒活動思維,形成嶄新的活動感知體驗。
幼兒課程游戲化,這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主流意識。教師在目標化活動區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滲透游戲成分,以滿足幼兒對游戲的要求。角色游戲、區域游戲、競賽游戲、傳統游戲等,都與目標化活動區高度匹配,教師要精選游戲內容,創新游戲形式,對幼兒形成多重沖擊,以提升幼兒活動品質。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使然,教師抓住幼兒心理展開活動設計,這也是快樂與發展課程所倡導的。
【案例一】在手工制作區域,教師引導幼兒利用折疊方法制作紙船,幼兒開始還有一些參與熱情,很快就不熱心了。因為制作出來的紙船樣式不新穎,幼兒有些厭倦了。教師隨即將這些紙船系上了小細繩,將手工制作變成了游戲操作:大家制作的紙船要到大海中航行,才能看出好壞,牽上你的船去航行吧,看誰的船跑得更快。幼兒自然進入游戲環節,拉起紙船飛跑起來,其場面頓時熱鬧非凡。教師為幼兒規劃了跑道,要求幼兒展開比賽。幼兒都能夠積極回應,快速進入角色,以船長身份啟動航船。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跟進組織,確保活動順利安全進行。
【案例二】在生活區域,教師為幼兒投放了一些家具、玩具、學具等物品,要求幼兒整理這些家具,讓整個家庭環境好起來。幼兒沒有太多操作興趣,活動氣氛有些沉悶。教師根據幼兒表現,引入了角色游戲內容:這里是一個家庭,當然有家庭成員了,爸爸、媽媽、孩子等角色都很齊全,我們不妨選擇一個角色,展開一個游戲。孩子要玩手機游戲,媽媽和爸爸進行引導。誰來飾演媽媽角色?幼兒聽說要玩游戲,自然興奮起來。教師分配角色,對游戲情節進行梳理,要求幼兒自己設計臺詞進行互動。經過一番準備,角色游戲順利啟動。幼兒進入角色后,都能夠很認真地展開對話。如媽媽角色:“小孩子不能玩手機游戲,這樣對眼睛不好。孩子一定要大人的話。”教師對幼兒表現進行對應觀察,及時做出一些輔助和指導,確保游戲順利進行。
【評析】幼兒對游戲情有獨鐘,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識。在游戲內容選擇時,教師需要占有一些學情,對幼兒興趣取向有一定了解,以提升游戲設計的適合性。在案例一中,教師將制作活動變成游戲活動,這是比較成功的設計和操作。幼兒課程游戲化,在這個案例操作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證。幼兒對手工制作失去興趣時,教師利用游戲加以彌補和矯正,贏得豐富的活動成效。在案例二中,教師在生活訓練中融入了角色游戲,對幼兒形成重要沖擊。幼兒能夠自行創編角色臺詞,可見幼兒對游戲的喜歡程度。教師切準幼兒心理展開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夠贏得游戲教學的主動性。生活課程游戲化,幼兒活動到位,思考得到歷練,這當然是一舉多得的設計和實踐。
幼兒學習充滿情感色彩,教師要緊貼幼兒心理展開具體的調度和設計,為幼兒推出更多目標化的活動,以情境性、延續性、游戲性為構建追求,成功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活動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課程要遵循整體性、主動性、活動性、發展性原則,目標化活動區設計具有更強的契合性,其教育價值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