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瑤 (河南大學)
音樂藝術通過音樂表演,把作品傳遞給欣賞者,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表演藝術具有特殊性,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就會失去對象,沒有藝術欣賞,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就無從實現,表演是連接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欣賞的唯一中介。
手風琴是一件獨具魅力的樂器,與各國民間音樂聯系緊密,隨著對這件樂器的深入了解以及作曲技法的日漸專業(yè)化,手風琴在中國的發(fā)展也有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征,以王樹生教授創(chuàng)作的《諾恩吉亞幻想曲》為例,取材于蒙古民間故事,講述了諾恩吉亞這位美麗的姑娘遠嫁西蒙思念親人懷念故鄉(xiāng)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這個作品屬于奏鳴曲式,豐富了手風琴創(chuàng)作領域,為中國手風琴樂曲中的“幻想曲”體裁填補空白,也是手風琴音樂民族化的必然產物,順應音樂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音樂欣賞者的審美觀點。
音樂表演實際上就是一種從精神表現的一度創(chuàng)作向物質表現的二度創(chuàng)作進行的邏輯轉化過程,演奏者的演奏與某種美學意識、美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正是音樂表演之所以能夠獲得強大審美價值和審美體驗的關鍵①。
作曲家譜寫樂譜設定基本形態(tài),音樂表演的本質是把音樂作品由樂譜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音響的過程。音樂表演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樂譜背后的藝術靈魂,音樂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任何符號體系都不能完全承載藝術作曲家全部的情感和心意,當一部音樂作品從無生命的符號轉化為有生命的音樂時,音樂就融匯了表演者的心血。表演者個性的融入,使不同的演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作品中樂譜所無法承載的那一部分內容應該由表演者自己去挖掘,作曲家和表演者共同賦予作品以生命。
二度創(chuàng)作應該遵循再現與創(chuàng)意的高度統一;歷史原貌與時代風格的完美融合;音樂表演風格上沒有絕對的標準這三個美學上的原則。當演奏者與作曲家個性的相融,互不壓抑,永遠存在微妙的平衡則為成功的演奏。
演奏者在對樂曲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既要遵循音樂美學的本真,又要注重創(chuàng)造性與真實情感的流露,這就需要演奏者進行專業(yè)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專業(yè)技巧訓練;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思想、人生體驗與文化修養(yǎng)。
只有將演奏技巧與自然流暢的藝術表現完美結合,手風琴演奏才能詮釋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價值。演奏技巧不到位,哪怕沒有錯音,也不會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談不上藝術審美上的愉悅,因此演奏者要端正良好的態(tài)度,認真識譜,采用合理的方法背譜,先慢練,逐步加強肌肉的記憶力與控制力,再快速練習。演奏者要把握好演奏中的分寸感,強調自然均衡與協調統一,做到快中求穩(wěn),慢中求動,強音不躁、弱音不虛,隨音樂線條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動靜結合,高音要沉低音要提,節(jié)奏張弛有度,使得對立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襯,讓技巧具有一種自然的均衡感,增加樂曲的可視聽性。
完美呈現作品也需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舞臺應變能力。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要具備理性的認識能力、情感領悟與表達能力、及調整和控制個體行為的心理素質能力。
在鍛煉鍛煉理性認識能力時,演奏者需要增強音樂記憶能力,合理分配注意力,有效地組織知覺對象,及時處理反饋信息,加強臨場心理訓練,找到合適自己的心理暗示模式。在情感領悟和表達能力方面,演奏者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并且努力強化個體的情感內涵,用“代入法”去“成為形象”,充分調動表演者與聽者的情緒,恰當控制情感爆發(fā)的幅度,淡化對結果的過度關注,盡可能多的去參加演出實踐,在不斷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樹立信心,在投入情感的同時加強自我監(jiān)控,重視細節(jié)的處理。
二度創(chuàng)作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審美趣味,這體現演奏家的獨特見解,也是其根據自己的技術特征,形成帶有自己特征的演奏風格。審美意識具有調節(jié)作用,在藝術表演家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審美觀念、審美趣味的差異、審美經驗積累與層次的不同,都直接影響在創(chuàng)造的水平、方式和效果②。價值觀、人生觀、審美價值取向決定演奏者思想深刻的程度。在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綜合心理活動過程中,審美觀念、理想、趣味對表演藝術家感知、體驗、想象、領悟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接近客觀主義審美觀的音樂演奏家會細致認真地研究樂譜。具有主體與客體創(chuàng)造性交融的綜合審美觀的表演家,則在尊重原作的同時,強調整體把握與綜合感受。這種整體把握、直入精髓的感知能力,實際上是建立于演奏家多年積淀的感性到理性再活化為創(chuàng)造靈感、直覺發(fā)揮的審美經驗上的③。演奏者可以通過構建完整、系統的專業(yè)學科理論體系,了解其他藝術門類的相關知識,關注整個人文、自然科學的一般知識這三方面提高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對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造要與個人風格相融合,做到自律與他律的完美結合,從而發(fā)掘音樂作品的深層內涵。
手風琴演奏者通過將樂譜符號中的音樂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轉化為客觀的音響,若想使聽眾從中獲取良好的審美體驗,需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的音樂美學素養(yǎng),用音樂美學原則指導自己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加強專業(yè)技巧訓練,探究作品內涵,提升音樂素養(yǎng),加強自身音樂感知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讓音樂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
注釋:
① 周為民.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思考[J].中國音樂,2010,(04).
②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5:411.
③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5: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