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宏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
舞蹈藝術表演,是一種力與美、動與靜、音與韻相互結合的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和熱愛。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與世界進行了有效的交流,民間舞蹈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起到文化傳承和文明啟蒙的作用。由此可見,在此背景之下,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臺表演特征分析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此,文章首先對有關民間舞蹈和民族舞蹈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闡述,緊接著詳細地分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舞臺表演特征,意在指為相關課題研究提供有效的參考意見。
事實上,無論是在進行民間舞蹈和民族舞蹈教學還是學習過程中,會發現與其他近現代舞種有所區別,其舞蹈形式更具有多樣性和靈動性,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蹈為宮廷樂舞,其基礎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和傳播,這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對于舞蹈這一藝術表演形式來說,所使用的聲樂伴奏最早起源于《詩經》,當禮樂服務于封建王朝時,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形成兩個突出的表現形式:第一,雅樂的宮廷舞蹈;第二,俗樂的民間舞蹈。因此,雅與俗、政與民成為中國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間舞蹈在形式上也廣泛的吸收宮廷舞蹈的精髓,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系統的整合,從側面說明了中國民間舞蹈在其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性,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就近代而言,中國民族舞蹈事業又開啟了新的時代篇章,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所做出的貢獻為研究核心,將民族舞蹈的發展掀起了新的一輪高潮。眾所周知,延安是紅色文化根據地,同樣也是民族舞蹈現代化發展的啟蒙地,歷史上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中不斷的強調和突出,文化創作是不分形式的,在進行文化創作時,要將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依附在民族文化中,只有將屬于國家的精神文明進行有效的傳承,才能更好的創造出具有感染力、號召力的舞蹈作品,因此,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促使民族舞蹈事業又開啟了新的時代篇章。
舞蹈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逐漸得以充盈和進步,自當代以來,隨著大眾傳媒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逐漸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而城市地方經濟和文明發展效率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如舞蹈、民俗等藝術形式的影響,此外,人口流動性的增大,讓中國民間舞蹈的舞臺表演特征從單一的形式演變成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形式。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臺表演特征呈現為紅色革命文藝形態集中表現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在這個時期,我國藝術革命儼然具備了初步的形態,以革命為主題的活動屢見不鮮,無產階級民族民間舞蹈同樣具備了極大的紅色革命屬性,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工農階級的革命士氣。而毛浙東同志在紅色根據地延安的講話,更加確定了我國文化藝術革命的方向。
事實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發展過程中是具有兩種形態的:自娛和表演。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舞蹈兩種表演形態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即民間舞蹈逐漸由分散變得集中,由民間走向舞臺,并在舞蹈形式、技巧、服飾及聲樂等多方面變得專業化、形態化。此外,越來越多的人進行民間舞蹈的學習和表演,并將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加工成劇場藝術,被搬上了不同的舞臺,著名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作品有:《科爾沁大草原》、《木馬舞》、《一縷秋》等等,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民間文化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狀態,也進一步有效的推動了民間舞蹈事業的發展。國內諸多藝術院團逐漸從文化單位面向企業制度進行轉型,從而決定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臺表演特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步邁向了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為進一步有效的適應時代與經濟市場的發展規律,民間舞蹈在其表演形式上也趨于商業化發展。然而,藝術發展規律與經濟市場發展規律在新世紀初期是存在較大差異性,從而很大程度上制約來民族民間舞蹈事業的發展。要想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統一,需要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商業化的探索。其中,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老師所編導的《云南印象》再一次將民族舞蹈推向了市場,成為了民族民間舞蹈的經典之作,并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和文化意義,讓藝術發展規律與經濟市場發展規律形成統一的方向與途徑,將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進行自然、有機的還原。
總而言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臺表演特征是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變化的,由最初的紅色革命文藝形態到近現代的表演藝術形態和民俗文化產業形態,無論是其表現形式還是技巧都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為進一步有效的促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需要在近代文化背景之下,將多元文化進行有效的碰撞、融合,才能在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合適的文化傳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