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開娟 (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
舞蹈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的主體地位決定的,在高校中,舞蹈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學生既要注重舞蹈動作的技巧,同時也要掌握相關的舞蹈知識,重點強調學生對舞蹈的學習效果和領悟程度。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校還是局限于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和技巧,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將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體現學生在舞蹈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藝術高校中,普遍的教學方式都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讓學生十分被動,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舞蹈動作的積極性,無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學生缺少對舞蹈的練習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在課堂上沒有活躍的舞蹈學習氛圍,同時枯燥的理論知識也很難讓學生熟練掌握。許多高校目前的課程設置還存在明顯缺陷,舞蹈教學課程設置具有不合理性,部分高校將舞蹈理論課設置為選修課,課程數量安排上和具體教學內容需要的課時不匹配,沒有根據具體學習人數來制定或進行調整。使許多舞蹈教學內容無法在短時間的課程中完成,降低了舞蹈的教學質量。
舞蹈的發展是一個推成出新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創新過程,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大多教學內容相似缺乏創新性,高校藝術教師研究水平還不足,多存在照搬的現象,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內容上不符合學生學習的程度,舞蹈的不創新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難以提高學生舞蹈能力和舞蹈教學目標,缺乏創新性的課程不符合現代化教學理念。舞蹈專業的學生普遍具有多年舞蹈經驗,基本功扎實,而普通高校學生舞蹈基礎普遍較低,對舞蹈的認識也不足,因此舞蹈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不能照搬,學生們參差不齊的舞蹈基礎,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創新性的制定教學方案。
以新課改為背景,教學評價中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態度、階段性成果,學習過程始終進行貫徹以及個人情感都應該納入評判標準中。然而實際的高校舞蹈教學評價中,仍然以理論測試結果和舞蹈技巧的測評為標準,用這樣結果性的評價方式考核學生,完全忽略了學生對舞蹈的藝術審美和情感素質的體現,導致學生被動的處于機械的訓練舞蹈技巧,背誦記憶理論知識的狀態,潛意識形成對舞蹈學習的錯誤認識。
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求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高校舞蹈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理論知識和技巧,更要切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舞蹈動作的含義,融入學生自己的情感和個性,使舞蹈更有內涵和靈魂,體現出舞蹈的藝術感而不是專業程度。舞蹈的本質就是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內涵,無論何種類型的舞種,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才是舞者的內涵所在。現在的舞蹈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教師的授課內容沒有加入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大多學生缺乏對舞蹈藝術的獨特見解和賞析能力。在教學環節的具體設置中,高校舞蹈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重要性,確立學生在舞蹈課堂中的重要地位,教學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征,感受不同學生獨特的舞蹈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激情,無形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拉近師生感情是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有利條件,舞蹈教學的過程也是師生間互相交流的過程,是教師轉變傳統教學形象最有效的機會,教師以合作參與的平等關系加入到教學中,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接觸課堂,更愿意與舞蹈老師交流自己的見解,反之也能實現教師對學生的深度指導,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側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高效地提升了舞蹈教學質量。
舞蹈教學評價標準的不合理也是影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大因素,要求創新舞蹈教學成果評價體系,引導學生自我評價。改變了傳統的舞蹈教學模式,相應的也要更新完善教學結果的評價體系,對于學生的舞蹈學習成果因從多方面考慮,在傳統的評價標準上加上學生對舞蹈學習的方式、情感領悟、心態素質、階段性成果等綜合考慮,這樣可以體現學生整個舞蹈學習過程的學習效果。不僅老師單方面的測評,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我評價,自我感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有利于今后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改善學習方式,對待學習舞蹈的態度更細心。
舞蹈教師不僅要具有舞蹈技巧、舞蹈鑒賞能力、舞蹈理論知識等的專業素質,當代高校教師更要提高綜合素質,在舞蹈教學上積極創新,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面對學生們對舞蹈更個性化、更娛樂化的需求,應該勇于不斷地創新課堂,聽取學生們的意見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們成為課堂設計的參與者,綜合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增添舞蹈課堂的趣味。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觀內在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課改過程,要求教師們不斷對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嘗試,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權,從各個方面盡量激發高校學生對舞蹈學習的潛能,在實踐中逐步實現理想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