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旸 鄭海燕
摘要: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時代來臨,媒體行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媒介資源不斷整合,媒體工作者綜合素養要求提升,人工智能融入從新聞源采集到用戶反饋的全生產流程等等。這些對新聞記者本身提出了挑戰和給予機遇。本文將結合時代特征對新聞工作者角色轉型進行探討與論述。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工作者;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2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11-0167-01
1 全能型記者的出現
隨著媒體融合的全面推進,媒體行業已經經歷過三個里程碑式的融合:從1.0發布式,在國家的大方針政策指導下以中央、省市級媒體機構進行了內部融合。到2.0交互式,融合方式呈現縱深向,區、縣級的融媒體中心、跨媒體機構成立。再到3.0平臺式,從微博微信平臺以及直播、短視頻平臺入駐,以達到全媒體傳播格局最終呈現。
尤其在3.0融媒時代的到來之際,為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多場景、各渠道讀取信息的需求,新聞工作者從技能上必須具備能拍、能寫、能攝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能根據不同發布平臺的特點在信息表達方式,文字語言上進行編輯和發布,輸出不同類別包括圖片、音頻視頻在內的同源新聞。
以往新聞工作者對于文字功底要求最為嚴格,曾有錯一字被革職的先例,因而新聞審核經歷撰稿到編輯再到副主編主編幾道關卡才能被送入讀者手中,面對現有的信息化時代來臨,媒體人的綜合技能也放置在同樣的高度,面對正在發生的新聞,新聞工作者應學會如何拍攝新聞圖片使并用修圖技術凸顯事件主體進行展示、學會拍攝視頻素材并剪輯成視頻新聞等諸多技能。
再有,需要針對同一新聞內容可以進行不同媒體資源的輸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熟悉各大新聞發布平臺特點,使用有限的新聞素材制作豐富多彩的新聞資源。一般來說,微信平臺的公眾號發布內容信息量可以適當長適合深度報道;微博平臺信息刷新頻繁 適合短訊和圖文新聞的生存;短視頻如抖音平臺適合展現新聞的某一精彩瞬間,還可制造反轉等意外信息。
2 智能時代下 ,AI+5G+4K/8K帶來的全新體驗
在新的智能時代,技術融合的創新不斷驅動媒體的發展變革,從而實現了媒體自身轉型升級。從技術上來看,AI技術為媒體工作者帶來了在新聞生產上帶來了全新體驗,從新聞素材整理和搜集上,提供了事件脈絡、新聞溯源等能力進行簡化工作;在新聞文字編輯中,提供了自動糾錯別字、原創識別等內容審核工作;在新聞發布上,存在一鍵發布和編輯功能。同時,由新華社與阿里巴巴聯合開發的MAGIC智能生產平臺AI進球視頻鏈路非常高效,全鏈路自動完成畫面分析、捕獲、制作、 配樂、加標題、合成、發送到優酷等視 頻站點,整個過程不超過30秒。隨著5G技術的推進,提升了信息發布和接受速度,使得接受更高的帶寬速率支持的高清晰視頻內容成為可能。越來越多媒體走到該賽道上:2018年國慶,央視在4K內容生態方面做了積極的布局,正式開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央視4K超高清頻道,次年兩會時期鳳凰衛視嘗試進行4K超高清、5G現場連線為觀眾帶來綜合性視聽體驗。
3 用戶思維統領全局
在自媒體與日俱增的環境和互聯網媒體的沖擊下,媒體工作者應突破原有的傳統媒體思維和固有媒體界限,變受眾為用戶,從單一化宣傳灌輸走向引導受眾,服務用戶的思維模式中,這種思維模式不僅體現在新聞的制作過程中更體現在積極與用戶互動、收集反饋并反思的過程中。
用戶思維應體現在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的需求探尋和適配。在互聯網環境里,信息接受是瞬間的,碎片式的以及情緒化的,針對這一情況,順應受眾的閱讀習慣,對新聞源真實性有所核查,新聞內容應短小精悍,能夠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做到信息的讀取完整并快速理解,新聞發布平臺選取應便捷可獲得。
用戶思維還體現在用戶服務意識和互動。疫情期間,百姓十分關注的疫情發生地情況和現狀,媒體對該內容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新聞報道同時數據化新聞可視直觀展示作為該用戶需求的反饋;從語態變化,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賬號塑造親切、賣萌的個性化特征,使用網絡流行語言和詞句與用戶互動、積極回復用戶評論,拉進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4 結語:新聞工作者角色的再思考
(1)做好把關人。1947年盧因提出把關人理論認為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而進行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網絡信息諸多且繁雜,需要把關人控制新聞傳播的發布走向,弘揚主流價值觀。
(2)做信息甄別者。信息傳播生產和傳播在自媒體環境下相對自由,也相對繁雜,對新聞信息進行事件真實性調查和實地走訪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
(3)做新時代的適用者。面對智媒融媒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新聞工作者要有自我變革能力,與時俱進,保持學習但不喪失自我的專業能力做到專才和全才的融合。
參考文獻:
[1]何強 . 從全球首個 AI 合成主播誕生看媒體融合 : 媒體應用場景就要 AI 到底 [J]. 中國記者 , 2018, 540(12):67-68.
[2]傅丕毅, 陳毅華. MGC機器生產內容+AI人工智能的化學反應——"媒體大腦"在新聞智能生產領域的迭代探索[J]. 中國記者, 2018, 535(07):32-34.
[3]石長順.融合新聞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