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中學 樊 平
家國情懷是一種大到國家、民族,小到鄉土觀念的精神認同感,同樣也是無數人內心情感的寄托。自古以來的文化教育中,都有著家國一體理念的傳授。正是這樣的家國情懷,促使著無數人們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并推動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而在經濟不斷發展、物質文明不斷豐富的當下,身為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忽視對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在新的時代,通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關心國家民族的發展,并為了國家民族發展而不斷進步,這正是在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大作用與積極意義。
歷史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歷史材料,有歷史典故、人物故事、歷史圖片、英雄事跡等,作為歷史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用史料論證方法來佐證歷史教育的價值,讓家國情懷素養在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育中體現出來。在歷史教材中有材料研讀,或者涉及相關的歷史鏈接,每個單元有歷史課外活動、材料研讀、歷史知識擴展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彰顯歷史教育的一種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國際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如在“全民族抗戰”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在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解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引申材料,來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教師可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具體的日軍侵華案例:像是日軍對俘虜進行慘無人道的虐殺,或是日軍在華進行的生物實驗,或是在南京大屠殺中進行的砍殺百人比賽,等等。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提問引導。先讓學生通過材料,分析日軍是如何殘忍對待我國同胞的。在學生回答完之后,再對學生進行進一步引導。讓學生結合文字進行畫面想象,然后讓學生觀看當時留下的“砍殺百人比賽”的具體影像,在看完視頻后,引導學生聯系材料,談談自己獲得了哪些啟示,或者是看完材料后,有哪些心理感受。最后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以及珍惜和平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正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即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攻克這一難題,不僅需要科技人員的努力,同時需要在座同學們的努力,好好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試想如果課堂只有枯燥、乏味的說教,那么學生再強的積極性,也會逐漸被消磨殆盡。而且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史實和歷史人物介紹,這類內容大多具有故事性、情節性特征,尤其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典故,其本身就適合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開展教學。基于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避免空洞的說教,要學會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材料,科學合理地提出討論問題,并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此來最大限度地實現在歷史教學中對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以“黃海海戰”為例,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甲午海戰》的方式,構建特定的歷史學習情境,借助電影情節的真實再現,將學生帶入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并組織學生就“如果你是鄧世昌,你將會如何做出判斷?”進行討論,通過情感的帶入來深化學生的學習思考,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民族英雄的家國情懷。又如“全民族抗戰”這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使用多媒體進行人物的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英雄人物的具體形象。然后開始為學生講解張自忠和左權兩位英雄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豐富課件,通過投影為學生呈現張自忠將軍在出戰前致將士們的一封信,以及左權將軍給自己母親寫的一封信。在看完后,引導學生思考:兩位將軍的抗戰書信,表現出了怎樣的精神氣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一步步地加深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融入鄉土教育。鄉土是一個人出生或者是長期生活的地方,作為感性的人,不管現在是身處何地,或是經歷了怎樣的生活變化,在其內心深處,都會有著對生長之地的濃厚眷戀,以及深厚的鄉土情結。而這種對家鄉人文歷史的關心與熱愛,往往會升華為對國家命運、對民族發展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
如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講到的杭州,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樣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在隋朝之前還不叫杭州,而是稱作“余杭”,直到隋朝時期,才正式有了“杭州”一名。而在隋朝時期,又有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即“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在對此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京杭大運河”修建的意義進行討論,從而促進學生對自己的鄉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除此之外,鄉土教育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民俗古跡,如南宋皇城遺址、南宋官窯等,并引導學生在課下查閱資料,以此來加深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鄉土文化自豪感,并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感悟。
學習歷史,除了學習歷史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歷史的學習,達到對現實的借鑒。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與現實巧妙地聯系到一起、將教材文本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來使學生對歷史文本及所學的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南京大屠殺”這一課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本內容教學完成后進行擴展延伸。可以通過播放2017 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新聞視頻,來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從國家的層面來設立公祭日?在課堂上,抽出幾分鐘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相關的思考和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樣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實地的觀察,來直觀地感受南京大屠殺慘案。另外在“全民族抗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聯系當前國際上發生的局部戰爭,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戰爭的可怕,從而產生對和平的珍視。最后在課堂的結尾,教師可以對課堂內容作出相應的總結和補充,讓學生了解到在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只有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地立于世界之林。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則需要每個中華兒女心系祖國,并為祖國的發展而不斷奮斗。
總而言之,中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重視對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不僅是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所以身為教育工作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關注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