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 何細麗
為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修訂。新課標要求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質。政治認同素養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靈魂和共同標識,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既符合新課標要求,也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其中重要的是政治認同,關系到學生自身發展的方向、理想信念的確立,更是關系到學生對國家的認可和保障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政治認同主要圍繞三個關鍵詞“中共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學生對這三個關鍵詞的把握和領悟的程度不同,單純用課本材料背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既不能滿足培育學生不同水平政治認同素養的需要,也不符合青少年對新鮮事物好奇的認知心理,因此,時政新聞是對教材很好的補充。
時政新聞,是最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項,也是人們關心的熱點和話題。這些熱點話題中包含著體現思想政治課基本觀點的有價值的話題,將有價值的話題轉化為學生能夠開展探究活動材料背景,把時政新聞運用到教學中,一方面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篩選出學生感興趣的和符合課程標準的時政熱點,既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性和有趣性,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時政新聞內容非常豐富,它可以是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也可以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際的,同時時政新聞經常是涉及各個學科的知識,因此政治教師選取時政素材作教學內容時無形中也開拓了教師視野,在整合課本知識和時政新聞過程中也提高政治教師的專業能力。因此,基于時政新聞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有效運用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如何選取有效的時政新聞作為材料背景,需要把握好四大原則:
(一)政治性原則。政治認同素養要求學生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進程,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以及對黨和國家理性認同,使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堅定“四個自信”,提高學生政治站位。因此,選取時政素材要跟黨和國家方針、路線、政策一致。
(二)對應性原則。選取材料不僅要考慮學生興趣,而且考慮材料反映的事實與知識內容的聯系。不同的時政素材對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側重點不同,如對于涉及每年全國“兩會”等黨和國家重大時政素材,通過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兩會”中通過的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和認同;對于我國科技類時政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來的可喜變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認可;對于有關我國文化類時政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因此,依據新課程與新教材特點,緊扣教學內容中需要達到的政治認同,選取對應的時政新聞。這樣的時政新聞既吸引學生去分析探究,也使學生快速地系統掌握知識,從而構建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三)認知性原則。前蘇前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水平;二是通過學習可能達到的水平,而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心理學上所指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最近發展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甄別、篩選的時政新聞不僅要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政治認同水平,而且要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時政新聞,從而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事半功倍。
(四)真實性原則。政治教師在選取時政新聞作為教學內容時既要求時政新聞反映當前的熱點,又要貼近生活實際,貼近人民群眾,尤其是關系到學生當前切身利益的時政新聞,如高考改革。運用這樣的時政新聞,開展課堂活動時學生不會有陌生感,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言,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時政素材擁有深度、廣度、溫度更容易形成正面的政治情感,達到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目的。
在新聞報刊獲取的素材往往文字量比較大,信息量較多,而課堂時間有限性要求政治教師選定的材料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對時政素材進行編輯,完成從素材到材料背景的轉換。這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認識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過程。
首先,教師依據課標、教學內容和政治認同目標來確定時政新聞要編寫的材料背景,具有思維邏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背景—提出過程—意義,層層遞進。以政治生活必修2第五課第一框《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為例,根據新課標要求本節課培育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結果和人民的正確選擇、認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選取現在的時政熱點:新冠肺炎疫情。但是關于共產黨員抗疫的新聞鋪天蓋地,對向相關材料進行編輯如:
“面對疫情,9000 多萬名黨員、460 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迅速行動起來,投入戰斗。從重癥病房爭分奪秒的救治,到城鄉社區挨家挨戶地排查;從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的生產,到科研實驗室夜以繼日的攻關,到處都有共產黨員沖鋒陷陣的身影。他們是病毒的克星、患者的救星,是群眾的主心骨、民族的鐵脊梁。”
通過與國外一些國家抗擊疫情的措施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這次戰疫大考中凸顯巨大的優越性,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取得抗疫階段性重要成果的政治保證,從而培育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根據時政新聞作為材料背景,設置問題導學,一方面以問題作為切入口,實現材料與知識之間的對接,架起教材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存在差距的橋梁,另一方面讓學生有目的問題思考激發學生思維,內化成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需要依據課標、教學內容,以必修1 經濟生活第五課第二框《新時代的勞動者》為例,我也是選取當今時政熱點疫情經濟的發展和大學生就業形勢材料,通過設問層層遞進:
請你概括2020 年我國的就業形勢?分析影響就業的因素?思考在這樣的就業形勢下怎樣才能實現高質量就業?
這幾個問題能突出教材的知識,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和黨的政策以及落實,在尋找答案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中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培育學生政治認同。
課堂是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主陣地,因此,編寫好的時政新聞材料最終能否適用于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最終需要課堂檢驗。
在課堂檢驗方面,我通過情境創設、觀察教學氛圍和學生對話,進行一問一答的良性互動,教師一方面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另一方面聆聽學生的心聲,在相互尊重中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愿意去學,否則教師就是唱獨角戲,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在講授經濟生活《新時代的勞動者》這一課時,我設計四個挑戰活動:
“挑戰一:我要找工作;挑戰二:解答材料;挑戰三:就業很重要;挑戰四:就業受保障。”這些設計問題是每個學生將來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學生是很感興趣的。
在充滿歡笑的師生對話中,教師通過時政新聞為背景材料預設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完成對知識的認同感。
最后,教師通過對時政新聞的選材、二次加工、設置問題、課堂師生互動等環節,幫助學生體會相關的國家政治制度、方針、政策,構建學生的認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