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實驗中學 張秀珍
語文知識主要包括語法、修辭、作家作品、寫作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語文知識不能死記硬背,需要活學活用。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多種角度展開教學和傳授,為學生創造機會,唯有讓學生真正學通悟透,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能力。語文學科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而語文知識是工具性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正視語文知識的科學價值,優化教學方式方法,以提升教學效率。
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存在,很多地方沒有語法教學課程安排,因為階段性測試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很多教師也不會將其作為教學內容來對待。雖然教材中有語法關涉內容,但教師沒有教學安排,學生也沒有自主學習的意愿,導致語法知識學習陷入尷尬境地。學生普遍缺乏語法知識,甚至出現一些怪現象,一些學生學習英語語法后,反過來應對漢語語法問題,這當然是不可取的。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傳授一些語法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都會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滲透一些語法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活學活用的機會,讓學生快速接受語法知識。如句子主干成分和枝葉成分的區別,可以通過一些句子來感知,讓學生在句式分析中建立語法認知基礎。如《昆明的雨》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這個句子是典型的主謂句,主語是“我”,謂語是“看見”,賓語是“仙人掌”。學生在接觸這個句子時,很容易被一些枝葉成分所迷惑,如“確實”“親眼”“倒掛”等,這些詞語發揮了輔助作用,自然屬于“狀語”“定語”的范疇。再如:“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在這個句子中,因為有“使”這個使令動詞的出現,將這個句子變得更復雜了,有了“兼語”成分,這是學生無法理解的。教師對這樣的句子需要重點解讀。
學生對語法知識學習有更多畏懼感,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為現代漢語極為細膩、豐富,讓學生對漢語語法產生更多迷茫感,教師需要有循序漸進的教學意識,讓學生從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學起,形成語法知識體系。語法教學被人為淡化了,這是很不明智的,實踐會進一步證明,沒有堅實的語法基礎,是難以真正學好漢 語的。
初中學生能夠掌握一些修辭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結合教材文本內容展開,讓學生在閱讀中滲透修辭方法學習意識,在修辭方法效果分析中感受修辭方法的應用效果,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然建立修辭學習認知。學生平時說話交流和讀寫操作中,也涉及修辭方法的運用,這也是語文教學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一些靈動的語言,學生運用一些修辭方法能夠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在作文中卻很少看到這些精彩的修辭案例,這是因為學生平時表達太過自由,而作文寫作太過正式,導致學生對修辭方法的應用出現了冷熱不均的現象。
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其修辭應用極為豐富,教師在具體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為學生做出指導,還要讓學生主動篩選和分析。如《春》這篇經典散文中,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最為突出,教師要求學生自由閱讀文本內容,梳理出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并分析其具體的表達效果。學生能夠在短時間有更多發現。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句話中運用了擬人、排比兩種修辭方法,將春天活力復蘇涌動的生命氣息展示出來,表達了作者對春光期待的心理。再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話是排比,也是比喻,對春花進行了色彩上的描繪,五彩繽紛的春花,為春天帶來更美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
學生在習作和交流中也需要修辭方法的支持,特別是習作操作時,很多學生沒有運用修辭方法的主動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做出一些提示和要求。不論什么樣的文體,都離不開修辭方法的輔助,教師可以為學生做出一些方法傳授,讓學生快速掌握修辭方法的應用技巧。有些修辭方法簡單易學,其表達效果還非常顯著,教師不妨給學生做出集中提醒。如反復、引用、反問、設問、排比等。其表達效果都非常突出,操作上也沒有太多難度,只要學生能夠自覺運用,便可以獲得豐富的表達效果。
文體知識包括體裁、作者、作品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傳授時,不妨借助一些教輔材料進行操作。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對一些文體知識有系統性構建。如四大文學樣式:小說、散文、詩歌、戲曲,以及這些文學樣式的特點、分類、要素等內容。根據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這是初中階段需要掌握的基本文體,而且要在寫作上有所呈現。
在平時寫作時,有一些學生存在文體模糊意識,認為“文體不限”就不需要明確文體,這當然是錯誤的認識。作文需要有明確的文體特征,這是最基本的語文知識體現。一些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被定義為“四不像”,其實就是文體混亂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文本閱讀時,需要對其體裁有明確認識,讓學生具體感受其文本文體特點,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寫作中的文體不清問題。有些教師對文體重視不夠,也會給學生帶來一些認知誤區,如“散文”和“記敘文”,這兩個概念的劃分標準不同,有些人將這兩個文體并列看待,這本身就是一種誤解。如果學生也被誤導了,體現在寫作上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教輔材料上,在閱讀分類時,竟然將“散文”與“記敘文” “說明文”“議論文”并列設置,給學生帶來錯誤的認知。
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介紹內容的學習,常常是畫出重點進行強化背誦處理,以期應對學科考試,這雖然算是一種方法,但不是最為明智的處理操作。作家作品都有特定時代性,如果能夠對其時代歷史有一定認知,自然能夠找到一些規律。唐宋詩人大多懷才不遇、仕途不順,這些人抨擊世弊、表達憤懣是常態;民國時期,黑暗統治,白色恐怖,作家表達愛國情懷,還要顧慮遭遇不測,這都是一些共性特點。教師為學生做出必要的歸納和提示,讓學生有意識地學習,可以大大提升知識積累效率。
學生對寫作知識的學習和累積是存在困難的,因為大多學生不具備系統性的寫作知識,很多學生都是憑借語感展開寫作,在具體實踐中掌握一些寫作的方法。如擬題、開頭、結尾、過渡等,都有更多方法可用,教師為學生做出一些指導,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教學生積累寫法知識,主要途徑還是課文教學和寫作教學,讓學生在更多感受性學習中逐漸形成寫法知識體系。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傳授一些寫法知識,學生才能夠有更多學習體驗和見證,自然形成寫作知識體系。如《雨的四季》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 )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 )的波浪。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 )。半空中似乎總掛著( )的水霧的絲簾,( )陽光的彩棱鏡。”教師先讓學生填寫括號,并體會這些詞語的表達作用。這段話是比較典型的描寫,而且是正面描寫中的細節性描寫,其表達作用更為鮮明,寫出春季的雨的溫暖和嫵媚,傳達作者的喜愛之情。學生在具體分析解讀中,逐漸認識到描寫的作用,自然會建立細節描寫的意識。描寫中還關涉修辭知識、語法知識的運用,這對學生都會產生一些影響,讓學生自然建立語文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掌握寫法知識有多重途徑,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具體要求,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寫法知識體系。如《最佩服的一個人》一文,這篇作文是寫人的記敘文,需要對中心人物進行重點描寫和刻畫,自然要涉及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方法運用,教師要求學生調動多種描寫思維,展開創造性思考,以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學生對這些描寫手段都比較熟悉,在寫作過程中,因為教師有更多強調,學生自然會更看重這些方法的運用。教師利用寫作機會強化寫作知識的實踐應用,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歷練的機會。學生寫作知識積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不妨給學生做一些專題的講座,向學生系統傳授寫作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很有幫助。
活的語文知識,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應用的啟迪和底氣,教師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訓練,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做出教學調整。傳統教學中,注重語文知識傳授成為習慣意識,教師一味強化知識滲透和學習,教學走向了極端,新課改大背景下的語文學科教學,強化人文性教育,呼喚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更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需要兼顧和平衡,要在傳授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