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臻
(福建省福州實驗小學,福建福州 350000)
什么是“摘要策略”?該如何利用摘要策略概括呢?摘要策略又是如何在常態的閱讀教學中提升概括能力的?本文結合四年級語文教學,對這幾個問題進行簡略分析。
摘要策略是一種成熟的閱讀理解策略,也是一種后設認知策略,就是從文本中抽取出與中心有關的主要信息,通過整合,形成能代表文章主要含義的主題句。從摘要的認知歷程來看,要獲得文章要旨,讀者需要刪除不重要的信息、找出文章的主要概念,并透過語詞歸納及段落合并濃縮文章內容,再以連貫而流暢的文字呈現文本初始的意義。
摘要策略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完成:第一,刪除不必要的信息;第二,語詞歸納;第三,選擇或者撰寫主題句;第四,對句子稍加潤飾;第五,完成摘要。這幾個步驟是循序漸進的,不能割裂開來。
首先,刪除不必要的信息,就是刪除段落中與主題不相關或瑣碎的部分,再刪除段落中的重復信息,找出文中的重點。“摘要”,顧名思義,即“摘取重要”。不必要的信息、與主題不相關或瑣碎的信息,都不是重要、與主題有關的信息。其次,語詞歸納。所謂的“語詞歸納”,是將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或者動詞用一個概括性的語詞來代替,以使文段重點更為精簡。因為這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在文段中其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例如,以“水果”來代替“香蕉”“蘋果”“葡萄”,以“運動”來代替“游泳”“跑步”和“打球”。再次,選擇或撰寫主題句。主題句是作者對各段落重點及全文主旨所提供的信息。在此步驟中,讀者須判斷經過前兩個步驟后留下的句子,是否足以當作主題句。若是,可直接將此句子納入摘要;若不行,讀者需要自行撰寫主題句。最后,對句子稍加潤飾。經由前三個步驟濃縮信息后所產生的摘要,讀起來通常會不太連貫,必須做出一些調整改寫,使信息連接更為合理、順暢。
以《鄉下人家》第二段為例進行操作示范。文段中,“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等句子,是對花和竹的具體描寫,與主題“鄉下人家”關系較小,故予以刪除。“還有些人家”與“有些人家”意思相同,保留前者即可。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蔭。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刪除留下文段中的“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都是指花,因此歸納為“各種花”。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竹。”文段中留下的“有些人家”即可說明此段重點,因此作為主題句。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花,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竹。”對文段中的句子稍加潤飾,改為:“有些人家,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各種花,在屋后種竹。”
在摘要策略的實際操作中,學生常感覺語詞歸納和選擇或撰寫主題句這兩個步驟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雨傘圖和桌面圖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
雨傘圖,以《巨人的花園》為例,檢視文段發現“春天鮮花盛開”這個語句是可以歸納的,可以列為雨傘的支架,而且都在說這個花園的四季是如何漂亮,因此歸納為“花園的四季真漂亮!”并將之列為雨傘的主要骨架。歸納后的語詞,再透過考慮每個傘骨的內容是否都包含于主要骨架。
桌面圖,以課文《桂林山水》為例,文段通過刪除不必要信息及語詞歸納,可以找出漓江的水的三個特點——“漓江的水真靜”“漓江的水真清”“漓江的水真綠”。將這些作為桌腳,然后考慮其中有沒有哪個主題句可以涵蓋所有重要句。若有,則作為桌面;若沒有,再統整所有重要句的意義,創造出一個主題句。在這個文段中,并沒有一句能夠概括,所以要撰寫。“漓江的水真靜”“漓江的水真清”“漓江的水真綠”這三句話,都屬于“漓江的水與眾不同”這個概念的進一步說明,因此將之作為桌面。在桌面圖完成后,可再檢驗每個桌腳的意義是否包含于桌面,以確認主題句的選擇是否恰當。
(1)語文課堂上摘要策略的指導。首先,選擇適合概括段落大意的課文,指導學生運用摘要策略,概括課文段落大意,如指導《鄉下人家》等課文段落大意的概括。其次,擬小標題。如指導四年級下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嘗試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概括要抓關鍵、要簡潔。最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如指導四年級下冊《麻雀》等文時,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通過把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三者串聯起來。此處側重讓學生把握文章主要信息來概括全文。
(2)課外閱讀中對摘要策略的一些嘗試。摘要策略法用于課外閱讀中,主要表現為:“用摘要策略法為小說寫摘要”或“用摘要策略法說一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1]。
摘要策略還有助于提升概括能力。運用摘要策略時,學生需要判斷重要信息,摒棄不重要的信息,擺脫重復信息和不重要信息,找出文段中的重點。語詞歸納有助于了解詞語的歸類及其在文章中的含義,抓住重點,簡略文章內容。選擇和撰寫主題句,有助于學生準確抓住文段主旨;潤飾則可以幫助學生將所選出來的摘要重點串聯并修飾成一句話,提高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因此,通過摘要策略的學習,學生學到了以簡約式、濃縮式、框架式的方式學習和理解知識,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許多研究顯示,概括對小學生而言十分困難。如果能夠掌握正確和有效的概括策略,就能夠對文本進行科學解讀,也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文本解讀中的諸多問題,使得閱讀活動變得高效。因此,培養概括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高級目標,甚至是終極目標[2]。這應該是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那么,摘要策略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概括有哪些關聯和區別呢?我們課堂上所提到的概括往往是針對課內教材而運用的一種閱讀方法。教師在教授和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時遵循著一般的經驗,訓練方法是零散、隨意的,有時甚至是“隱蔽”的。摘要策略則更具科學性,由嚴謹的前后步驟構成,進行摘要訓練時,學生對自己每一步的閱讀行動都有明確的認識。在摘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對何時、何種文本需要運用摘要也了然于胸,因此,這樣的閱讀是一種自覺的閱讀過程。可以說,摘要策略和概括有著共同的目標,但摘要策略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和閱讀素養有更高層次的意義。
對摘要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讓我們始終浸潤在書香中,更是時時充盈探索和發現的喜悅。專業的對話,讓我們的教學不再只是每天的例行工作,而是一個充滿成長和驚喜的挑戰。培養學生使用摘要策略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實現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磨合。閱讀教學的探究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