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旖一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國際學校,江蘇蘇州 215500)
根據新課程標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分為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1]?!吨袊行W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中小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
探究式學習理論在國際文憑小學項目(PYP)倡導的探究單元(UOI)教學方式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國際文憑組織認為,探究是小學項目的主要教學方法,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探究允許每個學生以獨特的方式和適合自己的速度發展對世界的理解能力。小學項目的宗旨是,通過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提供新的具有啟發性的學習體驗,以及進行反思和鞏固學習成果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形成理解。這種建構主義教學法尊重學生對社會與自然界產生的看法、理解,不斷鼓勵學生反思并完善他們的世界運作模式。他們認為,探究一方面是積極地投入社會與自然環境努力地認識世界;另一方面是對實踐經驗和收集到的信息聯系進行后續反思。小學項目自始至終,無論是通過游戲,還是通過更正式的學習開展探究,都牽涉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加工處理。
在國際文憑小學項目中,以探究環(Inquiry circle)的模式進行探究單元的學習體驗,其過程主要包括:引入(Tune in)、找出(Find out)、整理(Sort out)、深入(Go further)、總結(Make conclusions)、行動(Take action)。
20 世紀80年代末,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基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在開發新課程資料和專業化發展體驗的過程中開創了5E 學習環模式。這種建構主義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個環節: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詳述(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
對比兩種學習環,可以發現異曲同工之妙。探究環(inquiry circle)以任務描述,清晰呈現整個探究活動的步驟,但一般國際文憑小學項目的探究單元可持續6 周,在一般的閱讀課堂上無法滿足時長要求。5E 學習環也以任務描述過程,但在環節上更加簡便,時長上更加靈活。綜合兩大學習環的優勢,筆者以5E 學習環為基礎模型,結合探究環活動,嘗試為常規小學英語科技類閱讀課堂進行學習模式分解研究。
筆者將以21 世紀英語報中刊登的Landing on moon's far side(登陸月球背面)的科技類拓展閱讀為例,詳細說明在小學英語科技類閱讀素材教學中模式分解的教學嘗試。
5E 學習環的第一個環節為引入,即教師利用課堂手段激活學生在相關話題方面已有的認知圖式,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座橋梁,將學生的思維指引到本課的新概念、新內容上。
(1)物線引入,背景鋪墊。在閱讀課的引入環節中,筆者為學生帶來一個3D 腳印拓本,引導學生猜測What’s this? Where is it? 學生不難猜出這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的第一個人類的足印[3]。隨后,通過Astro Reality Footprint on the moon 的3D 登月足印,學生能裸眼交互體驗人類首次登月的AR 情景。課堂也圍繞Footprint 這一具象展開討論,同時對人類首次登月的舊聞進行再現和信息鋪陳。
(2)前測準備,舊知調用。物線的構建主要圍繞連接Footprint 和Moon 兩個具象進行,關于月球的信息激活需要更多的前測準備。為此,筆者進行了Moon and Space Science Quiz 的小組互動評測,旨在大量輸入目標話題語言詞塊的表達,為學生探究輸出搭建支架,啟動已有的認知圖式。
5E 學習環的第二個環節是學生自主探究、自發提問和自我解答的過程。教師在該階段應相對放慢課堂節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并允許犯錯,讓學生在低風險的環境中求知。
(1)模型呈現,問題聚焦。在閱讀課的探究環節中,筆者為學生呈現了三球儀(太陽、地球、月亮),讓學生操作三球儀,在Word Bank(orbit around, near side far side, synchronous rotate...)關鍵詞的支持下,嘗試以I see...I think...I wonder...的句式描述所見所思。這樣的形式,因為沒有標準答案的直接呈現,學生的思維可以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地發揮。同時,模型對學生的探究有方向性的指引,能夠讓有限的課堂時間,通過問題聚焦定位到重點問題的探究上[4]。
(2)所見所思,各抒己見。在上述問題聚焦環節,由于直觀道具的支持,學生比較容易發現一般的科學現象,如We always face the near side of the moon, but we can never see the far side.發現科學現象后,學生可以進行發散式猜測。在這一環節,筆者也將個體探究和小組探究模式相結合,自我探索并和同伴分享。
解釋環節的關鍵在于給學生所理解的概念進行解釋、辯護的機會。用語言解釋的過程,讓學生能重新審視自己在引入和探究兩個環節中的理解,并在教師和其他信息源的幫助下加深理解。
(1)多源信息,整理論證。在這一環節,筆者主要提供了NASA 關于Moon's far side 的科普介紹,通過權威的視頻信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話題目標語言[5]。隨后,學生會對已攝取的信息進行快速提取分類、綜合處理,并對自己的初探結果進行闡述。為了增強學生在教師和全班同學面前表達的自信,筆者讓學生先進行小組闡釋分享,再請代表進行小組間分享。
(2)素材解讀,盲點處理。在以上所有環節中,通過大量文本視覺和聽覺的輸入刺激,筆者已經將目標閱讀素材中的重點信息和關鍵詞語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呈現和解讀。學生在此基礎上的整體理解應該不會存在太大問題,細節的解釋處理需要筆者更多的關注。學生往往無法解讀的細節點,即空白解釋點,需要教師的參與[6]。當然,教師對這一環節的協助,目的主要在于對空白解釋點給予信息補充,指引學生全方位掃除閱讀素材盲點。例如,在閱讀素材解讀中,筆者主要補充說明的點是“馮卡門撞擊坑”。
該環節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教師提出的挑戰會給學生新的探索和體驗,能加深其理解,鍛煉其思維能力[7]。
(1)問題挑戰,深入理解。在本環節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定難度的閱讀問題,如整體理解并歸納總結類問題:What is Chang'e 4's to do list? 或者是需要關注細節的陳述判斷題:Chang'e 4 is the fi rst probe to land on the moon (F moon's far side)。通過此類開放或非開放性問題,學生主動聯系目標文本進行思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鍛煉閱讀思維。
(2)結構解讀,啟發思維。小學生在解答閱讀理解問題時,一般只是從句子或段落中尋找答案。雖然這種閱讀方式對掌握閱讀文本的細節有一定的幫助,但如果要培養學生更高階的思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有更多、更高角度的解讀,如語篇結構的滲透,幫助學生從理解一篇文本到理解一類語篇[8]。因此,筆者在語篇結構解讀上,給學生提出“新聞五要素”的概念和問題挑戰。5W 對學生其實并不陌生,因為在小學英語較多的故事性、敘事性文本語篇閱讀中經常會被探討,但5W 被作為新聞五要素談及,會讓學生在閱讀探究過程中,重新建構認知圖式。
評價可以指學生的自我評估,也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評估,以評估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9]。
(1)過程評價,多維反饋。傳統的閱讀課堂上,評價環節一般出現在文本最后,但不管是從PYP 探究環還是5E 學習環,評價滲透于每一個環節。以學生為主導的探究式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在各環節中的聽說讀寫活動,都有被評價的可能。當然,評價的主體更具多樣性,可以是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評價、師生評價等。
(2)行動指向,終極目標。除課堂內的評價外,探究式閱讀學習的目標達成其實也指向課外,指向行動與運用,即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體驗,能舉一反三、以點及面,學會一類問題的探究方式。例如,本堂課的終極目標即學生能對小學英語科技類閱讀素材形成探究學習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筆者相信,在建構主義理念下,以“物線引入,背景鋪墊;前測準備,舊知調用;模型呈現,問題聚焦;所見所思,各抒己見;多源信息,整理論證;素材解讀,盲點處理;問題挑戰,深入理解;結構解讀,啟發思維;過程評價,多維反饋;行動指向,終極目標”為過程描述進行的小學英語科技類閱讀素材教學探究式學習模式分解的嘗試,會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更多的可能。相信這樣的教學嘗試,會讓課堂翻轉: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操控者和決策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協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角色則由被動學習者轉變為認知建構和意義建構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