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鐵運處幼兒園 顧慧麗
活動區域就是在幼兒園的室內、室外共同活動的區域,開展形式多樣可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操作、自主學習的區域活動,它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一種活動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新課程提倡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大部分只起到了裝飾功能,忽視了它的教育功能。這是環境創設存在的一個問題,新課改要求在創設的過程中要重視教育功能、弱化裝飾功能,而且還要注意環境內容的可變性。
我園每個班的活動室面積都比較大,所有的墻面創設都根據主題更換內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最開始布置的時候,每個班根據整體的教育內容設計出大體的框架,然后再根據不同的主體添加更換相關內容,換下的圖片保存好,可以再設計再利用。例如:小班的墻面布置可以貫穿不同主題的教育內容,在“春姑娘來了”主題活動中添加柳樹發芽、迎春花開、放飛風箏等代表春天特征的布置,在“冬天到”主題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一起用皺紋紙、布條、卡紙為小動物“戴上帽子”“系上圍巾”……草地上“鋪滿雪花”,讓幼兒了解冬天的主要特征。在墻面內容的設計中,只要注意其內容形式的可變性,發揮其教育功能,就可減少教師一些的工作量和不必要的浪費。
美麗的大自然在給予了人類美好環境的同時,也給予了人類無限的想象和魅力。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石一土都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足于幼兒園實際,因地制宜,挖掘大自然資源,可在區域活動中發揮獨特的教育價值。
泥土是生活中最常見、最豐富、最富變幻的自然資源,對于孩子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價值。首先,可以利用泥土讓幼兒進行搓、捏、壓、團等動作的練習。其次,可以讓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與泥的比例關系,以便更好地塑造物品,再次,可以拓展到泥土制品等等。大班的孩子在玩泥巴的過程中喜歡自己動手和泥巴,水加得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成型,這是為什么呢?孩子們反復思索、探討、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自己動手、自己發現、自己實踐,養成了主動探索的習慣。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站在兒童發展觀的立場,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也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我園根據實際情況,為幼兒創設了寬松、自由的環境,通過游戲的形式保護、引導幼兒天性中可貴的品質。例如:中班的建筑區在室外的沙地上進行,近幾年幼兒園周邊新區相繼建成,孩子們在上幼兒園的路上天天觀察“蓋高樓”,一來二去,很多孩子學會了模仿大人分工協作,一個小小建筑隊成立了:有監工、分工的“包工頭”,有負責運沙的、拉磚、拉水泥的、有壘墻的……工具只是瓶瓶罐罐、瓦片、木棍,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這樣一個自發的游戲,中班的幼兒自己就能夠分工合作、齊心協力地去做一件事,這是在其他活動中收不到的效果。還有在沙地上,一根平衡木,小班的孩子把它想象成公交車,他們騎在上面開“車”去送旅客,“油”沒了,到“加油站”加上點“油”(沙),又可以繼續工作。這些活動是孩子們將自己的社會經驗以游戲的形式展現出來,作為教師應保護幼兒的天性,因為這是他們對社會認知的最初體現。孩子們在興趣中展開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生活在大自然這個廣闊的天地中,周圍到處是“寶”,只要充分利用,隨手就可得到有益的教育素材。隨處可見的易拉罐可以做成體育器械——啞鈴、梅花樁和樂器——響筒;酸奶瓶可以做成拉力器;牙膏盒可以做成機器人、節節高;奶粉桶可以做成小鼓;礦泉水瓶可以用來種植花卉。我園地理位置正處在城區和農村的交界處,所以不乏一些農作物資源,例如:玉米皮、玉米秸、高粱秸可用來捆扎“小人”“眼鏡”,編“草鞋”,縫制帽子、花瓶、籃子、筐子、坐墩等;玉米秸做幼兒打仗游戲用的炮、槍,當“馬”騎;玉米芯可當手榴彈,還可用來搭建高樓,訓練孩子的耐性;花生皮、各種種子能進行粘貼活動;土豆、蘿卜、黃瓜可雕刻小動物、燈、車;山藥豆可用來拼插小老鼠等等。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各種各樣的粘貼、編扎活動。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的工作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現如今,還有為數不少的家長,傳統教育觀念仍根深蒂固,他們片面地認為教育孩子就是教他們認字、數數、計算,對于幼兒園開展的活動區域、環境創設根本不理解,幫助收集材料更是困難。這些問題使我們深刻意識到,如果不改變家長的傳統觀念,幼兒園將會失去家長這一寶貴資源,幼兒園的活動很難正常開展。
最初進行環境創設時,需要家長配合帶一些廢舊物品,通知傳達了好幾天,就是不見東西帶來,后來各班分別召開家長會,把一些照片、錄制的幼兒活動錄像給家長看,讓家長在直觀的活動中感受幼兒教育的新變化,我們還利用“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近距離地了解在幼兒園開展的各種活動中自己孩子的表現。通過各種渠道,向家長宣傳育兒知識、科學育兒方法,讓家長明確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單指知識方面,習慣的養成、品德教育、個性的發展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因素。經過我們的一番努力,家長懂得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道理,明白 了教育孩子不能圖省事,更不能怕麻煩,只有家園有效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
自然資源在區域活動的投放和有效利用,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使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愛護大自然的情感,增強了學習、探索的品質。總之,教師要眼里有教育,心中有孩子,從實際出發,回歸自然,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中蘊藏的豐富教育價值,引領幼兒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并融入自然,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自然的沐浴,從而擁有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