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玲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中心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就是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故在此進行簡單闡述,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學習共同體的創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學習共同體的核心內容是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學習觀作指導,是一種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1]。為了實現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分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創建學習共同體,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學習共同體中既有教師又有學生,學生所討論的問題應該由教師設置,這樣有助于教師把握課堂的走向,使學生在既定的范圍內學習。
例如,在教授《西門豹治鄴》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些問題,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西門豹是采用什么辦法使百姓認清巫婆和官紳的嘴臉的。有了討論的問題,學生就可以組成討論小組,開始討論。又如,小明同學說:“西門豹通過投巫婆到漳河的方法讓百姓認識到河神是不存在的。”小亮同學說:“西門豹是通過整治巫婆和官紳使其他幫兇認罪來讓百姓認識到河神是不存在的。”小強同學說:“西門豹是通過引漳河水灌溉農田獲得豐收的方法證明河神是不存在的。”小紅同學說:“西門豹是通過時間來證明河神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之后的幾年不僅漳河沒有發大水,漳河附近的農田反而豐收了。”
在創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課堂展示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只是使學生在小范圍內創建了學習共同體,學生的活動范圍比較小,而采用課堂展示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全班同學創建學習共同體。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可以做補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展示,使所有的同學都參與進來,把全班學生融為一體,從而創建學習共同體,而不是過多地講[2]。
例如,在教授蘇軾的《題西林壁》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可以先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對人們有什么啟示?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小張同學舉手說:“這兩句詩是說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表現了廬山秀美的景色。”小王同學說:“我要補充,小張說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這種說法不夠全面,作者是想借廬山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告訴人們看待事物要從多角度思考。”可見,通過課堂展示,學生在課堂上能共同學習,課堂展示對創建學習共同體頗有益處。
學習共同體中一個重點的內容就是互動,學習中的互動不僅有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多與同學討論課上遇到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學習他人的優點,這就是同學互助創建學習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互助可以采取就近的原則,即學生幫助附近的學生,最好是同桌之間互助[3]。
例如,教師已經講過王昌齡的《出塞》一詩,可是小明的同桌小亮卻對這首詩理解得不深刻,這時小明就可以把這首詩給小亮講一遍,以幫助小亮學習這首詩。這首詩中有以前我們沒有見過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說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是指漢代的名將李廣,“胡馬”是指北方少數民族,“陰山”是中原地區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詩人之所以寫這首詩是因為當時邊關將領腐敗無能,詩人有感于此才寫的。小明向小亮講解這首詩就是同學之間的互助,由此可見,同學互助不僅有利于創建學習共同體,還能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學習共同體是學生群體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根據實踐觀察,筆者發現,當學生有熱情地學習時,他們在課上能掌握更多的知識;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熱情時,他們在課堂上就不會掌握太多的知識,可見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很重要的。在學習共同體中,每位學生都是學習的參與者。在課堂上創建學習共同體可以使學生原本松散的學習狀態緊張起來,使學生在集體的學習中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動性[4]。
例如,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的狀態都是散漫的,沒有學生會主動進入學習狀態,只有在教師提問時才會有人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太大的學習熱情,只是機械地聽課和記錄筆記。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低下的,是需要改進的。而在課堂上創建學習共同體就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整節課學生都在踴躍地討論和發言,每一個人都是學習共同體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學習共同體的感染和熏陶,每一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課堂學習中。經過實踐的檢驗,創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法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
當前,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協作意識比較弱,課堂協作學習能力不強。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課堂協作能力,而創建學習共同體并讓學生融入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堂協作意識和能力。學生的協作意識可以使學生在遇到難題時與同學合作解決,從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其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并對學生當前及未來的學習都有益處。
例如,在預習課文《揠苗助長》時,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寓言,寓言故事的內容也能理解,但學生對這篇寓言所要表達的哲理無法進行充分的理解和總結,這時候就可以和同學協作以解決在書本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找兩三個一起預習本節課的同學探究這篇寓言所要表達的哲理。例如,有學生說揠苗助長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違反客觀規律,否則會得不償失。有學生說農夫太心急了,采用了錯誤的方法辦了錯誤的事情,這啟發我們做什么事都得冷靜思考、認真對待,不能自作聰明。還有學生說從揠苗助長這件事可以推及更多的事,如要尊重事物固有的客觀規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固有規律去發展,不可人為強加改變,否則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通過眾多同學的通力合作,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見協作的力量之大。學生要先有協作意識才會有協作行為,而學生融入了學習共同體就會具有協作意識,進而作出協作行為。實踐教學中的大量案例表明,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是有助于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的,是可以幫助實現有效教學的。
當前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比較缺乏的,而自學能力又是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筆者的實踐教學經驗,讓學生融入學習共同體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共同體是一種開放的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都能在交流互動中有所進步,進而提高自學能力。由于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提高自學的能力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例如,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陸游的《示兒》一詩時,學生討論或展示詩的內容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只是學生對自學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在討論和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發現和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在學生的認識中這只不過是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同時又像在游戲,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在學習共同體中包含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討論和展示時要多思考課上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討論和展示的環節多動腦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共同體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只要能夠融入學習共同體中,在學習共同體下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和大膽發言,就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進而提高自身語文學習能力。
相關教學經驗證明,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創建學習共同體可以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教師在創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要注意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將小組學習和課堂展示等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習共同體相結合,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