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南朗小學,廣東中山 528451)
英國語言教育專家Harmer 在著作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中指出:“如果說結構是語言的骨骼,詞匯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既是語言的建筑材料,也是基礎材料,它往往被學生視為英語閱讀的第一障礙[1]。廣東版五六年級英語教材近年來增加了兩篇閱讀文段,陌生的詞匯讓學生對篇章內容望而生畏、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英語閱讀失去信心。但是在小學階段對學生詞義猜測能力進行初步培養,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從學習策略、閱讀文本、學生特點和閱讀活動等方面分別闡述為什么要猜測詞義,如何猜測詞義和何時猜測詞義,從而初步培養學生詞義猜測能力。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有意識的一些想法和學習技巧[2]。閱讀策略為有效學習策略之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為完成閱讀任務而采取的一切有效方式與手段,其包括元認知策略和預測或推理文章內容、猜測詞義、略讀、跳讀等認知策略[3]。
針對此策略,筆者曾對任教的六年級76 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題為“平時閱讀英語時遇到不懂的詞匯,你會:不理( ) 查字典( )請教他人( )盡量猜測( )”。調查結果如下:3 名學生采取不理態度,11 名學生會查字典,34 名學生會請教他人,28 名學生會盡量猜測。 從調查結果可知:72.4%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詞義猜測意識也較淡薄,在詞匯學習上存在依賴心理。可見,這種被動學習不但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會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 為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目標之一。一般來講,小學畢業的學生還需要經過2—3年的英語學習才能達到這一目標。但是在珠三角發達地區,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所以在英語閱讀方面教師可以提前鋪設,并在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和策略。
這正如美國Torgesen 博士所說的“Catch them before they fall”。在小學階段喚起學生詞義猜測意識,逐步滲透詞義猜測策略,能幫助學生消除畏懼新詞的心理,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從而為其初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4]。
文本通常指與教學有關的語篇材料,包括對話、故事、短文、小詩或歌詞等[5]。廣東版五六年級教材的話題單元涵蓋Story, Target, Chant, Song, Reading and writing 和More reading and writing 六個板塊,前四個板塊語言知識集中且不斷重現,重點詞匯凸顯,句型相對固定;后兩個板塊閱讀文本的體裁不盡相同,有記敘文、描述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等,新詞的數量與難度、句型的多樣化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剛接觸教材時,許多教師急于處理新詞,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研讀,直截了當地把詞匯的中文意思告訴學生。這樣的課堂由于缺乏閱讀策略的指導,非常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是低效的。
文本不僅是語言知識的載體,還能傳遞思想、表達情感、蘊含文化。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讀出它們的邏輯關系,并且在備課時明確目標單詞,幫助學生厘清生詞周圍的所有線索和信息,培養學生猜測詞語含義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6]。
以廣東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1Seasons and Weather中的More reading and writing 板塊為例,其具體內容如下。
Kate: It's sunny today. I love sunny days. I don't like rainy days. Why does it rain, Mrs. Brown?
Mrs. Brown: This book can tell us. Let's read, Kate. Rain comes from cloud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louds. Some are thin. Some are thick. Clouds tell us a lot about weather. There is water in a cloud. Sometimes, There is a lot of water. These clouds are black or gray. Sometimes, there is too much water in a cloud, so the water falls down. This is rain!
此文本的體裁主要是說明文。通過Mrs. Brown 和Kate 的對話來引出和講解雨形成的過程。“Rain comes from clouds.”為中心句,而clouds 則是關鍵詞,與其相關的重點詞匯有kinds of, thin, thick, water, black, gray, weather, too much。教師可以以clouds 的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來猜測“kinds of, thin, thick, water, too much”等的詞義。
詞義猜測策略是多樣的,但根據小學生“對詞義的理解逐漸由具體向抽象發展,記憶和思維都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英語學習心理特征[7]。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常用而見效的詞義猜測策略一般有以下幾種。
直觀、清晰的圖片能讓詞義一目了然[8]。例如,廣東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2A Magic Day的Reading and writing 中出現all the rides, fun park 這兩個短語。Rides, fun, park 為學生已學單詞,但以其來猜測短語的意思,未免有所偏差。教師可通過演示幾幅游樂場中不同游樂設施的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從而使其明白all the rides 是游樂設施,而fun park 就是游樂場。
又如,在教學The Story of Mulan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猜出soldiers, village 和war 的意思,教師可分別給每個單詞呈現兩幅圖,引導學生結合故事內容在對比中篩選出正確的圖片,即選出單詞的正確意思。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猜測詞匯含義的能力,還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天生好動,讓他們在動中學、學中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9]。例如,廣東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有關蔬菜湯制作的短文中“cut...into small pieces,peel”是目標詞匯,在實踐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上臺把番茄切成小塊,同樣也可組織兩位學生進行削馬鈴薯皮的比賽,當然應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境下進行。在學生演示、比賽、觀看的過程中,他們也猜測并明確了詞匯的意思。這種體驗式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記憶能力。
“詞不離句、句不離章”,意思就是對于詞語或句子的正確理解依賴于一定的情境,而閱讀文本本身就是詞匯不可脫離的語境,所以在猜測生詞詞義或句意時,學生一定要認真讀懂與生詞密切關系的前后句子,對詞或句子進行合情合理的推測[10]。
例如,廣東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3A Magic Day的More reading and writing 有關Helen Keller 故事選段如下:
When Helen was nineteen months old, she was very sick and became deaf and blind.
Helen was very sad because she could not hear or see.
目標詞匯deaf, blind 描述了Helen 的身體狀況,它們都是形容詞,具有抽象性。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下文,讓學生思考could not hear or see 與其邏輯關系。Hear, see 是動詞,教師可以用動作直觀呈現其意思。deaf,blind 與兩者相聯系,由此,deaf ,blind 的意思便破繭而出。
視頻具有生動的畫面、美妙的聲音和絢麗的色彩,能讓閱讀文本活靈活現,既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輔助學生理解詞匯[11]。例如,廣東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1A Parade Day的More reading and writing,講述了Xiao ming 一家人在香港迪士尼樂園觀看游行的事件。文本中drove a big airship, moved slowly toward them on a beautiful boat, waved hands 等詞匯較難理解。教師可通過有關視頻,讓學生看到卡通人物游行時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及表情、動作等,從而促使學生在愉快的游行氛圍中感知與猜測詞匯的含義。
PWP 教學模式指將閱讀教學分為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post-reading 三段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12]。而理解性的閱讀活動通常集中在while-reading,有關詞義的猜測活動也在此階段完成。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Goodman 所言,閱讀是自上而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設置的閱讀理解的練習活動要有明顯的層次,應該讓學生先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研討具體信息和提煉主要語言。
以廣東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5My Favorite Activity的Reading and writing 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階段讓學生free talk,引導學生用“My name is... I'm...years old. My favorite activity is...”等句型進行自我介紹,激活文本相關話題。其次,教師可以分別呈現教材中兩封E-mail, 圍繞Sam 的E-mail,展開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先以填寫表格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提取Sam 的年齡、國家、喜好、活動等信息,再通過詢問“Do they catch fi sh?”來檢查學生對E-mail 后幾個句子的理解情況,并使其對catch fi sh 進行猜測。再次,教師應把握跟讀句子的時機,挑出難點句We always go early and stay out all day,再把句中的go early 和all day 抽取出來,讓學生利用圖片進行理解。這樣的閱讀活動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既沒有影響文本的整體理解,又能巧妙地促進學生學習策略的形成[13]。最后,教師呈現閱讀步驟,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閱讀策略,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Xiao fang 的E-mail的閱讀任務。
閱讀教學是一項需要技能支持的雙邊活動,既包含教師的教,又包含學生的學,沒有教師的得力指導,學生的能力就不容易發展[14]。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堅持分析文本、根據學生特點選擇與運用詞義猜測策略,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詞義猜測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樹立英語閱讀的自信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