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筱凡
(蘇州大學實驗學校,江蘇蘇州 215133)
音律感和節奏感是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精準把握音律感和節奏感不僅能夠增強小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還能夠提高他們對后續音樂知識內容的學習效率。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音樂教師在學生的音律感和節奏感培養方面還存在不足,教學收效甚微。接下來,本文將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具體展開探究。
首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當前音樂教學的目標和要義。音樂核心素養涵蓋音樂理解力、鑒賞力、審美體驗等[1]。其中音律感和節奏感作為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學生需掌握的基礎性內容,是形成音樂理解力、鑒賞力、審美體驗的前提。換言之,首先,音律感與節奏感的培養能夠助力小學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音律感與節奏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掌握這兩個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開展后續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因此,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音律感與節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音律感與節奏感的重要性也被不斷認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小學的音樂學科教學中融入音律感與節奏感的相關知識。但從教學實踐來看,不少教師在音律感與節奏感教學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成效不夠明顯,學生對音律感與節奏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等。音律感與節奏感教學一度被一些小學音樂學科教師認為是教學中的難點。因此,如何提高當前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音律感與節奏感的教學效率,成為每個音樂教師面臨的教學課題。
小學階段,學生音樂知識基礎較弱,而理解音樂的音律和節奏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相較于語言和文字教學,肢體動作教學更加直觀有趣,能夠增強學生對音律感與節奏感的感知能力和體驗興趣。因此,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靈活引入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借助手、腳、腿等部位來體驗音樂的音律感與節奏感。
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曲目《春來了》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感知春天的音律與節奏這一內容設定為教學目標,并在講授中添加肢體語言,將其與具體的歌曲結合起來,以此來輔助學生深入體驗春天,感知音樂的音律感與節奏感。又如,《杜鵑圓舞曲》是一首三拍的舞曲。在對這一曲子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親身演示舞蹈的動作節奏,讓學生隨著音樂節拍去感受、體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跟隨音樂表演這些動作,借助手臂、腿等肢體去感知《杜鵑圓舞曲》中的歡快節拍和音律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曲子的認知會不斷加以深化。
經典的音樂作品一般膾炙人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且不少音樂經典作品都是學生熟悉的內容。因此,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經典作品引入其中,并將音律感與節奏感滲透到作品中,以此來增強學生體驗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典音樂風格繁多、主題多樣,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音律感與節奏感的培養需求來對經典音樂作品進行有重點的篩選。
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巧嘴巴》時,教師在引領學生體驗《我家小院嘴巴多》的節奏之后,可以引入繞口令經典作品《八百標兵奔北坡》,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繞口令技巧和節奏,欣賞和嘗試練習說《八百標兵奔北坡》。這一過程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深化對繞口令音律感與節奏感的把握,讓學生從熟悉的經典作品中去體驗繞口令的趣味。
音樂教學離不開樂器,如笛子、鋼琴、喇叭、鼓等,這些多元化的樂器不僅能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課堂氛圍,還能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進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音律感與節奏感的培養效率。因此,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情況,合理使用樂器輔助教學。
在教學小學二年級音樂教材中的《春曉》歌曲時,教師就可以運用豐富的樂器來輔助節律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用吹奏礦泉水瓶來模擬春風,讓學生感知春風的節奏;用镲這一樂器來模仿春雷,讓學生體驗春雷的節奏;用自制的沙錘來有節奏地搖動來展示春雨,讓學生體驗雨滴滴落的聲音。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鉛筆在砂紙上滑動來模仿春雨春風環境中樹葉的嘩嘩聲;之后,引導學生用兩個一次性水杯相互倒水(一個空杯,一個滿杯水),以此來模擬溪水叮咚、叮咚有節奏地流淌的聲音。綜觀這一教學過程,多種多樣的“樂器”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了這些樂器的加入,使《春曉》這一歌曲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學生也能夠從豐富多樣的樂器中感受到《春曉》的音律感與節奏感。
將生活元素提取出來放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一方面能夠喚起學生的記憶和生活經驗,深化其對音律感與節奏感的體悟;另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生活元素內涵豐富,類型多樣。例如,可以是日常天氣——風雨、冰雪、雷電;可以是各色的動物——小燕子的飛行、小兔子的蹦蹦跳跳、小馬的奔跑、猴子的撓頭等;也可以是學生接觸到的各種勞動——掃地、洗衣、種樹;還可以是日常游戲動作——踢毽子、捉迷藏、跑步等。這些生活元素都具有不同的音律、節奏。在生活元素選擇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需求和教學設計來選擇更適切的元素。
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教材中的“生肖樂園”這一單元中的《十二生肖歌》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元素。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現實生活中的十二生肖都是什么樣的形態和特點,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會聯想到威風凜凜的老虎、活潑輕盈的雞、憨厚踏實的老牛、憨態可掬的豬。在聯想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活潑輕松的情緒、詼諧幽默的聲音來演唱《十二生肖歌》,并從中感知它的音律感與節奏感。又如,在教學《母雞與公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母雞與公雞活動的場景,如覓食、打架、玩耍的情態,這樣學生就會不自覺地運用這些生活經驗去探索《母雞與公雞》,嘗試對《母雞與公雞》中的公雞“喔喔喔”的叫、母雞“咯咯咯”的叫,以及母雞與公雞聲音此起彼伏、漲漲落落的音律感與節奏感進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
綜上所述,音律感和節奏感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主要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部分。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小學音樂中的音律感和節奏感培養,在教學中靈活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略,如肢體語言、經典作品、樂器輔助、生活元素等,以此有效增強學生的音律感和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