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寶華小學 褚艷偉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與學習的關鍵時期,語文屬于一門語言類學科,是小學階段最基礎的課程之一。語文教學中占主要部分的是閱讀,語文閱讀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語文教學中引進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閱讀、思考的良好習慣,還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最終達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目的。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其年齡尚小,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大多數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極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與干擾,最終影響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外閱讀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其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具有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等特點,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從而促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小學課外閱讀中最常見的文章題材是寓言,此類文章具有趣味性強、內容形象生動等特點,極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興趣并增強其閱讀能力。教師在講授完教材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還可以積極引進其他具有豐富內容且趣味性與啟發性較強的課外讀物,如《安徒生童話》《克雷洛夫寓言故事》等,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要基于小學生視角,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外讀物,才有利于激發小學生主動閱讀興趣,以提高其閱讀能力。此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外讀物內容進行思考與分析,讓學生自主體會文章中的情感與意義。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延伸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效率,進而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地球爺爺的手》,文中主要的牽引線是“地球爺爺的手”即“地心引力”,課文通過小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形式向學生形象描述了“什么是地心引力”。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知識指導學生閱讀與“地心引力”相關的科學讀本,以此增強小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深入理解。通過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科學現象以及科學知識,豐富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儲備,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達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結合課堂內容適當引進課外知識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吸引小學生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例如:教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風娃娃》一課時,課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鋪墊,如相關洋娃娃、泥娃娃、布娃娃的課外趣味讀物,接著引入課文中的“風娃娃”,以此方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與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閱讀材料相對有限,學生通過課文教材的閱讀,難以達到拓寬視野的目的,不利于學生對現實生活以及世界的認知。教師通過引進課外讀物,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現象,使學生能夠吸收到更加豐富的課外知識,有利于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此外,課外閱讀還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態度,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還可以吸取豐富的語文知識,陶冶自身情操,豐富精神世界,進而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太空生活趣事多》,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進關于太空知識方面的課外繪本,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繪本屬于新型的課外閱讀材料,主要結合文字與圖畫繪制而成,具有形象、生動、易懂等特點,極其符合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閱讀。此類課外讀物包含眾多太空方面的知識,可以有效加深小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豐富小學生相關知識內容的儲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后還可以采用問答模式,以“太空”為主題,對學生提出“太空中人們如何睡覺?怎么樣喝水?為什么這樣做?”等問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課外繪本,找出正確答案進行回答,并對回答正確學生加以獎勵。如此,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課文以及課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從中吸取豐富的語文知識,拓寬其知識面。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寫作素材的積累是語文寫作的奠基石,也是語文寫作的前提條件,若學生沒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內容將會顯得空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閱讀是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一種有效途徑,小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學習更多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積累素材,為提高自身寫作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珍珠鳥》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然后引導學生摘抄文中優美句子與詞語。如“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珍珠幼鳥的體型特征。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感興趣且熟悉的動物,引導學生閱讀描寫該種動物的課外讀物,并仿照課堂方法摘抄美詞美句,在班上與同學、老師進行分享。學生通過此種課外閱讀,積累了更多寫作素材,提高了自身寫作能力。
在國家提倡全民閱讀的當下,文學素養被越來越多地提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在支援我國口罩的事件中,“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類文學性強的捐贈語,在國內引起了文學素養的討論。而獲得文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大量的語文課外閱讀。在眾多的文學典籍中,不少典籍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和文學性,諸如《唐詩宋詞》《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充分、大量的閱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閱讀知識面,讓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離開了厚重、扎實的課外閱讀,離開了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比較閱讀,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說,課外閱讀為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堅實的內容積淀。只有進行了扎實的課外閱讀,一是閱讀量足夠,二是個性化的體悟,三是比較閱讀,創造性閱讀才具備了生發的條件。杭州小學生馬思齊在自己的作文中,列出了《西游記》不同地方的菜名,她發現:從東土大唐到西域,菜單似乎都是江淮美食。比如:第54回西梁女兒國國王婚宴菜單: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黃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卜)、山藥、黃精……到了第67 回駝羅莊齋飯:面筋、豆腐、芋苗、蘿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飯、醋燒葵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原因就是馬思齊本身特別喜歡閱讀《西游記》,不少故事讀到十幾遍,很多故事可以講得繪聲繪色。正是因為大量扎實的閱讀,讓她發現,在不同的故事中,唐僧師徒的菜單卻是非常相似的——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頭、蘿卜,幾乎每頓飯都有。按照一般常識來講,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肯定會有區別,但《西游記》好像卻是個例外。這一發現,實質上就是馬思齊的創造性閱讀。正是出于對《西游記》的喜愛,她對小說進行了仔細閱讀,才發現了這個美麗的“漏洞”。因此,大量的、扎實的課外閱讀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非常有益。
傳統的語文教學只片面注重小學語文教材的學習與閱讀,忽視了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小學生閱讀能力不強,知識面狹窄,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嚴重阻礙了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水平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引進課外閱讀,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即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引進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基于課文教材內容進行延伸擴展,拓寬學生知識面,最終達到快速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