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珠
(福建省南平建甌市東峰鎮(zhèn)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121)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語文教育也應適應改革的需求,適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實現(xiàn)農(nóng)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gòu)建。本文立足實際教學經(jīng)驗,以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為例,簡要分析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以供廣大教師參考、交流。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助推力。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做事更是喜歡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課前預習來讓學生提前感知語文知識,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課前預習的價值,同時多用鼓勵性語言來肯定學生的預習效果,使學生收獲預習的樂趣,進而提高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1]。
例如,筆者經(jīng)常利用課上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分享交流會”,讓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或者進步比較大的學生上臺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經(jīng)驗,談一談課前預習對自己語文學習起到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此外,筆者將學生分成了兩組,愿意進行課前預習的學生為A 組,不愿意進行課前預習的學生為B 組。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后,A 組進行課前預習,B 組不進行課前預習,第二天上課時檢驗學生的課上學習成效。顯而易見,A 組學生無論學習速度還是知識掌握程度,都優(yōu)于B 組。這樣,學生直觀地看到了預習與不預習的差距,也認識到了預習的作用,進而讓學生對預習產(chǎn)生了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使學生掌握更多語文知識,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提前熟悉課本知識,并在預習中掌握課本上的易懂知識,這樣就減輕了學生在課上的學習壓力,教師便能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教學重難點的講解上,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對課上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經(jīng)借助工具書自己認識了“掌”“洼”等9 個生字,也基本會寫“鋪”“泥”等12 個生字,會讀“排列”“圖案”“規(guī)則”等詞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來講解這些基礎內(nèi)容,而是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上,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給文章分段,劃分課文層次,使學生理解“巴掌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會鋪滿金色巴掌?”等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對梧桐樹的觀察,將梧桐樹葉與“巴掌”聯(lián)系起來,想象作者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景與心情。最后,教師帶領(lǐng)學生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樂趣。
學生都只知道預習是提前學習,但是真正掌握預習方法的學生少之又少,尤其是對于農(nóng)村地區(qū)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父母大多都在外務工,沒有時間或精力對他們進行預習輔導。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給予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指導與預習重點指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預習方法和自主學習方法,同時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之前,筆者借助“五讀法”幫助學生明確課前預習方向與目標:
(1)瀏覽讀,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詞和不理解的句子;
(2)全文讀,借助工具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生詞障礙,理解文章大意;
(3)思考讀,對課后練習和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
(4)領(lǐng)悟讀,再次通讀全文,根據(jù)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信息等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總結(jié)自己對文章的感悟;
(5)熟練讀,預習中的最后一步,流利、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五讀法”預習,學生基本掌握了這篇文章的大意,也能夠產(chǎn)生對文章的獨特理解與看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
小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而在語文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對預習內(nèi)容、預習重點、預習難點進行文字記錄,也需要在課上根據(jù)自己的預習成果與教師、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3]。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會要求學生書寫預習筆記,讓他們記錄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預習中產(chǎn)生的感悟,在提升閱讀效果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筆者沒有直接進入教學主題,而是提出幾個問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作者卻著重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景象,展現(xiàn)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為什么當時的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為什么八國聯(lián)軍要侵略并毀滅圓明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自己的預習內(nèi)容對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完畢之后,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教師做出最后的總結(jié)與講評。這一過程不僅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成果,還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并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與討論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他們體會到預習給自己的語文學習帶來的積極作用,使其在語文課堂上不再迷茫,進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學好語文的信心。
例如,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有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有的語文知識記憶能力較差,有的寫作能力較差。這樣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筆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否則容易使學生對預習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筆者借助“分層教學”方法來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閱讀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將預習重點放在文章閱讀上,不限制閱讀次數(shù),使他們在熟讀過程中掌握文章大意;讓語文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將預習重點放在生字、生詞的記憶和解析上,引導他們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借助生詞釋義進行記憶;對于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其需要將自己的感悟或者預習內(nèi)容記錄下來,以寫促寫,有效提高寫作能力。這樣,學生在預習中都有所側(cè)重,都能學有所得,有效提高了他們的預習積極性,在提高預習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信心。
學習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4]。由于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再加上農(nóng)村地區(qū)的小學生在學習上缺少父母的指導,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不良學習習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還要借助課前預習作業(yè)來檢驗學生的課后學習,并且引導他們堅持預習,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班級開展了“21 天好習慣養(yǎng)成”活動,引導學生堅持21 天進行語文課前預習,并每天填寫預習記錄表,以監(jiān)督和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21 天好習慣養(yǎng)成”活動結(jié)束后,對完成“21天好習慣養(yǎng)成”計劃的學生進行物質(zhì)獎勵,并通過小測試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成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預習成果,以激勵他們堅持進行預習。此外,筆者還要求學生準備一個預習記錄本,在上面記錄自己每天預習的文章題目、作者信息、預習內(nèi)容等信息,并不定期地對學生的預習記錄本進行檢查,以促進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筆者相信,經(jīng)過日復一日的堅持,即便沒有家長的指導、沒有教師的說教,學生也能自覺預習。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新時期的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認識到課前預習對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發(fā)掘針對性、可實施性強的語文教學策略與預習方法,使學生愛上語文課、愛學語文,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進他們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并助力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