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貫徹落實,我國的音樂教育課程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學校也要逐步將本土資源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逐步演變為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土化教學。這種本土化的課本教材也越來越多,不僅使樂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本土音樂情節,完成了對當地特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本文基于湘南本土文化的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展開深入探索,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了解,開發出優秀的校本課程。
音樂教育為了貫徹教育改革方案,也針對自身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做出改革。而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正是音樂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湘南地區正致力于教材內容的革新,把地方特色融入教材中。而湘南地區具有豐富的本土音樂素材,教材編寫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時在開發教材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挑選合適的內容,關注教材的教育效果。
一、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可行性研究
作為人民創作、口口相傳的民間歌曲,民歌往往具有當地百姓生活、勞動的特點,不同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生產活動、風俗習慣的不同,其民歌也往往各具特色,內容多元、形式豐富,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與藝術特性。同時,民歌的內容往往是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可以從中考察分析出當地人民的歷史生活環境、習慣與經歷等,極具研究價值。譬如被列入湖南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嘉禾伴嫁歌中的一首《半升綠豆》。歌詞中這樣唱道:“半升綠豆選豆種,我娘養女不擇家。媽媽呀,害了我。千家萬家都不嫁,偏嫁給財主做三房。媽媽呀,害了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木頭背起走。媽媽呀,害了我。是誰訂出惡規矩,吃人不把骨頭吐!”寫的是新娘出嫁時離別之情,和對媽媽把自己嫁給財主當三房的不滿,不得不從的哀怨之情。描述了舊時封建婚姻制度給女性帶來的傷害和釀成的悲劇,同時,以唱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感情也表明了舊社會婦女對這種命運的憤怒和反抗。
(一)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口頭傳唱的民歌相較于娛樂文化而言,不利于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將民歌融入到校本課程中去,可能很好地喚起本土音樂的生機。民歌作為百姓創作與傳唱的歌曲,以音樂為載體,將本土文化以一種藝術的形式融入其中,它囊括了當地人群所特有的生活環境、民宿民風等地域特征,也是當地百姓性格和審美的體現和表達。將民歌引進學生的課堂,帶領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歌歌詞所描繪的場景與蘊含的情感,從而接觸并知曉當地本土文化的內涵以及底蘊,為自己的城市所感動、所驕傲,自覺成為當地民歌、本土文化的擁護者與傳承者,將之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二)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有利于學校的教學
將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對課程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效率。在音樂課堂上,有些學生會因為當做副課,并沒有真正用心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效率自然比較低下,此時,播放當地方言的特色民歌,便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到新奇的同時對自己家鄉的文化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教師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增加學生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的同時,自然也要注意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俗話說:“成才先成人”,唯有學生擁有高尚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而將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在使學生對自己當地文化感到驕傲,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將來為民族發展事業添磚加瓦的奮斗精神。
湘南本土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記敘傳唱著湖湘客家人的生活、感情、熱愛與理想,是他們表達自己對學習、勞動、工作深切的贊美,是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民歌裝點了那個時代,湘南人民樸實辛勞的生活與豐富多彩的夢。將湘南本土音樂文化融入課堂,學生在對本地民歌進行學習和歌唱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體會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同時對本地文化擁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學生對民歌的認同感,樹立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鄉意識,成長為社會所需的綜合型人才。
二、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原則研究
學校可以利用大課間,以及學生午飯用餐的時間段,校園可以通過校內廣播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本土音樂,通過民歌的起源發展科普、相關的趣味故事講述以及音樂賞析。關于民歌的選擇以及講解內容的撰寫,需要滿足以下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當前的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音樂教學的目的便是培養學生美育與德育方面的能力。以音樂為媒介,無聲地豐富學生對情感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民歌的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演唱風格也大不相同,優美活潑的曲調以及與現實貼近的歌詞,更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接受并深思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以及背后的故事。在進行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時,學校首要注意的便是歌曲是否具有教育意義,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分享與賞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除了要注意音樂教育意義的重視,也要保證一定的趣味性,以防單調無聊的理論教學、過于晦澀枯燥的專業術語,沒辦法讓學生真正透徹的理解本土音樂的內容以及內涵,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難免會降低對民歌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人特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教材擁有教育性的同時,還要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審美,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其對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轉化為自主學習研究的動力,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更好地提高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效率。
(三)生活性原則
藝術源于生活,音樂自然也是如此,民歌作為一種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產作業中、民風民俗中誕生出來的本土音樂,所歌唱的便是百姓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風景、所經歷的事情、所產生的情感等等,因此,越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歌曲,便越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校方在進行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時,學生能夠更好地將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在音樂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音樂。通過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讓學生能夠在大課間、午餐時段等,在一個相對較為愉快輕松的環境中,調動學生對民歌的興趣,感受民歌所蘊含的魅力與情感,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陶冶學生情操。
三、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研究
(一)音樂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選擇
汝城客家民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且由于其是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誕生的緣故,民歌往往囊括了教育、勞動、幸福生活、孝敬父母、風土人情等。因此,校方在進行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時,還需要注意民歌內容與學生專業水準是否匹配,是否能夠真正理解歌曲所蘊含和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歌曲的駕馭能力,在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時認真評估歌曲的曲調特征以及演唱難度。同時注意對民歌文化內涵的挖掘,從而合理地將之融入音樂教學課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對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深入了解與熱愛,使學生能夠自動自發地投入湘南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任務中來,為民族音樂的發展獻上自己的努力。
(二)系統地編寫音樂校本課程教材
音樂教材中融入湘南本土文化,首先能讓學生體會到歌曲藝術的多彩性,并通過歌曲了解熱愛本土文化,而湘南本土音樂的生活化特性也促進學生了解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并且提升審美能力和共情能力,也能達到弘揚發展本土文化的作用。但是實際情況卻有所出入,各大學校使用的教材不同,學習內容也無法統一,導致音樂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認知與觀點上的差異,所以在教學質量上差強人意。因此,在編寫教材時要統一規范編寫。根據學習深度和學習方向的不同,有針對性地編寫內容。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圖片幫助說明,同時賞析民歌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因此為了讓學生有“美”可審,學校在挑選音樂時要仔細審查,音樂是否合適,立意是否正確,觀念是否與現代觀念相沖突等。然后就是相關的教育工作人員,作為教師一定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審美能力,校方也要嚴格審查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健全完善音樂校本課程評價機制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對學生進行工作客觀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及時清楚自身在對本土音樂方面的優勢以及思維的局限之處。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進行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共同研究或是演奏一首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擁有較大的自由空間與時間去深入研究以及互相討論一首歌曲,從而加深學生對本土音樂內容以及時代背景與情感表達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意識。
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湘南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驗研究”(湘教通〔2018〕436號.序號70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燕婷:《回歸傳統的湘靈音樂社》,《音樂生活》2020年第4期。
[2]肖偉:《將莽山瑤族音樂融入本科院校教學的探究》,《音樂創作》2018第2期。
廖星麟 湘南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