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作為解說者,應該與患者及其家人等傾聽者達到治療目標的一致,并盡量消除雙方的認知差異,主動建立患者及其家人與醫院醫生之間的信任。
一位老人左腿骨折,到醫院做了CT檢查。主治醫生考慮到他身體狀況良好,提議手術治療。老人問:“這個手術你們怎么做呢?風險有多大?會不會有后遺癥?”醫生很不耐煩地說:“你說的問題我們醫生都考慮過,你干嗎擔心那么多!”老人頓時激動起來:“我不了解手術過程,怎么放心讓你們做呢?”后來,老人沒做手術就離開了醫院,回家休養。
在我所了解的病例中,不乏這樣患者或家屬不同意醫生治療方案的情況。這源于很多人對醫療和疾病的認知存在著偏差,患者希望醫生對自己的病癥進行詳細講解,然后決定是否同意治療方案。而有的醫生認為工作忙,向患者做醫療科普缺乏時間;有的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因為患者聽不懂。如此一來,就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效果不佳,甚至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溝通欠缺。
優秀的醫生會讓病人感覺到被關懷、有人情味,沒有被冷漠,會讓患者感到醫生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溫暖”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這個案例,倘若醫生能夠這樣說:“老人家,您的身板還很硬朗,可以耐受得住手術。再加上我們這個手術技術已經很成熟了,風險不大,一個月后就能康復。如果您保守治療,得臥床三四個月,而且很容易得褥瘡等并發癥。所以現在最好的治療方案就是做手術,您好好考慮一下。”相信經過醫生這樣一番耐心的解釋,那位病人會感到醫生的溫暖,更加理解手術的必要性。
有人說:“打官司的誰會得罪律師呢?看病的誰會得罪醫生呢?”要知道,在溫暖的醫患關系中,醫生理應是主角。在交流的過程中,醫生作為解說者,應該與患者及其家人等傾聽者達到治療目標的一致,并盡量消除雙方的認知差異,主動建立患者及其家人與醫院醫生之間的信任。只有經過充分的溝通,醫患之間的信任度和治療的依從性才能提高,這對于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大有裨益。
另外,醫生也需要被病人所理解,這就需要雙方有足夠的交流時間。醫生服務患者的方式之一就是與患者交流,患者也需要有較充足的時間向醫生告知身體情況。因此,做好醫患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在如今互聯網時代,醫患溝通效果不佳的現實也讓技術人員開發了一些項目。據我了解,有一款叫作“溫暖醫生”的APP,他們的創始初衷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通過互聯網視頻的方式搭建起患者與醫生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