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河東小學 徐 竭
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指的是每一名教師都要以家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名學生,需要去關愛他們、關心他們,更需要去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情緒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雖然我們不再那么地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父子親情關系,但是教師也不僅僅承擔著教書的責任,還需要以育人為重要使命,在課堂中逐漸滲透數學思想和學科素養。
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之上進行主動交流。教師設計一些題目,然后分層次地下發給每一個小組,每小組獲得的任務和題目都是最符合本小組綜合素質和學生水平的。學生通過互相幫助的方式將這道題目解出來,他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這遠遠比教師在黑板上一遍一遍地列出豎式和解題更加有效。
舉例來說,在學習統計相關知識的時候,統計知識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終也需要歸于生活,在開展這項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小組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深入社會情境當中去,不斷地進行統計。由于統計任務是很難劃分出難易的,所以教師在下發任務的時候只需要重視統計主題的不同即可,不需要特別地強調不同小組之間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舉例來說,如果將本班級內的學生劃分為五個組的話,那么,教師就可以選擇五個不同的生活性情境或者是社會性情境,讓學生進入這些情境當中進行合理的探究。例如:第一個小組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里每天的支出費用做一個統計;而第二個小組則要求他們進入超市當中,對于不同的肉類食品價格進行統計。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做好統計表格的表頭,并設置其中的內容,選擇統計的方向和類別。但教師切忌參與過多,而是需要將統計的主導權歸還給每一個小組的每一個組員。只有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探究和社會實踐當中進行反復練習,才能夠使得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
除此之外,在開展練習活動的時候,教師也不能總是沿用傳統的紙質版手段,而是應當多多使用一些多媒體信息手段,可以應用在線學習軟件,讓學生在軟件之上練習一些題目,尤其是一些簡單的計算題和畫圖題,都可以通過軟件的自動校錯方式進行批改。學生把題目做完并且上傳至軟件之上,只用幾分鐘的時間便可以得到自己的最終作業結果和校對結果。這樣既減輕了教師方面的工作壓力,又使得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以后更加及時地得到反饋,真正做到了當堂檢測、當堂反饋。
我們可以說,每一名教師能夠擔任小學階段數學教師的職務,都意味著他們的綜合水平和學歷資質是經受過考驗的,但是教師最終的教學結果和教學成績卻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性,這也是因為教師教學智慧的靈活性差異所造成的。教學智慧指的是教師能否根據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實時表現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并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舉例來說,當課堂當中學生普遍都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教師如果還是自顧自地進行講解,跟著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按部就班的話,那么課堂氛圍將會變得越來越僵硬,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變得越來越低。這時候,教師更應當考慮的是,根據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即時反應,做出調整。
舉例來說,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三單元涉及觀察物體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三維立體的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同時也能夠了解到自己周邊的事物都是由一些幾何圖形和幾何物體組成的,但是教師如果一味地投放一些物體或正方體、長方體讓學生單純觀看,課堂氛圍就會比較呆板。這時候,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的話,那么就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建議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首先尋找一下在自己的書包里、鉛筆盒里有沒有什么樣的物體,是和正方體、長方體,或者說圓錐體、圓柱體等有著十分相近形態的呢?隨后也可以擴大搜索范圍,讓學生在整個教室范圍之內進行幾何物體的搜尋。最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觀察作業,讓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以及在回到家庭環境以后,去尋找自己身邊的幾何物體,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請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說出來。
教師應當意識到的是,知識并不是只有邏輯性的乏味無聊的內容,而是需要考慮到知識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是如何經過前人學者抽絲剝繭式的研究,最終得出的規律。結合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才能使其更加熱愛數學這門學科。
首先,需要結合教材內容挖掘其中可以使用的生活化素材。舉例來說,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本當中,“幾個”和“第幾個”的內容頻繁出現,而這些語句詞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同樣頻繁出現。雖然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經常性地使用這些詞,但是卻不能夠很好地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的具體概念和不同之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幾個”和“第幾個”運用到實際生活的口語化練習當中,在會說的基礎上進行運用,以科學熟練地使用。例如:可以讓本班級內的學生按照男女進行排隊,然后鼓勵每一名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個隊伍當中處于第幾名,整個隊伍當中又有幾個小朋友,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又處于整個隊伍的第幾個位置。通過這種具有口語化和生活化的練習方式,學生既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之處,又能夠牢固地記憶“幾個”和“第幾個”的概念區別。
其次,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實際生活當中,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建立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得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并不僅僅是躺在課本上的邏輯知識,而是可以被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的重要工具。舉例來說,在學習估算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某一物品的單價和數量計算來作為生活化情境的運用媒介。可以構建一個生活化情境如超市環境,讓學生在超市當中自主購物,并且沒收學生的一切筆記本、計算器等,讓學生通過估算來大致計算出自己購物的最終價格,并且通過競賽的方式,看看哪名同學最終的估算結果與實際結果最為相近。在小學大綱當中可以看到,教學任務中逐漸突出了對于估算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更需要強調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當中,教師不能總是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高低優劣的唯一指標,而是應當考慮到如何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擁有較強的邏輯性思維能力。這不僅需要教師單方面的努力,也需要教學對象的大力配合。教師必須要豐富原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使得課堂環境變得更加豐富、和諧,令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當中,這樣數學學習就不再是困擾小學生的難題了,數學思想的滲透自然也就不是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