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北小學 王宇敏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其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無論是從課程的學習內容還是從學習的方式來看,都離不開生活實際。那么如何將小學科學教學與學生生活融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以教材為指明燈,照本宣讀,學生跟著死記硬背,整個教學活動枯燥乏味,學生的創新精神受到了極大限制。生活化教育就是將教學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的探究來自生活、反饋于生活,讓教學活動更加有效。生活化教育可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在課堂與生活融合而成的大課堂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或者教師所給予的那部分知識,還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和價值觀念引導實踐,以此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作為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除了要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的諸多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課堂與生活實際。但實際教學中還是有一部分教師會以講授和背誦為主,將課堂與生活隔離開來。有的雖然以探究為教學目的,看似熱熱鬧鬧地做實驗求證,以獲得真實的結論,但實際上還是圈定在課堂的范圍里面,并沒有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沒有讓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學生雖然學得開心,但是卻沒有獲得能力的提升。也有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的運用,反而剝奪了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阻礙了學生的知識實踐和探索。
小學科學課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者說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很多時候需要學生動手做。這里所說的動手,并不是單純的操作性活動,而是要與動腦結合,邊動手邊觀察邊思考,然后獲得新知。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有關植物的學習內容,如果照本宣讀,學生也很容易掌握動植物的一些知識,但那是死讀書,學到的是僵化的知識。所以教師不妨帶領學生一起開展種植與飼養活動。第一單元主要是種植鳳仙花,教師與學生一起做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可以每人準備一個花盆、泥土,或者利用學校草坪的一角,大家一塊兒除草、松土;接著一起選種、播種;然后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學著照顧鳳仙花,比如澆水、施肥、除蟲。在照顧過程中,學生會完整地經歷鳳仙花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枯萎這樣一個生長過程。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也懂得了一些關于種植的基礎知識,知道一顆飽滿的好種子是植物健康生長的前提條件,也學會如何去挑選一顆飽滿的種子;還知道要去好好愛護它、照顧它,如果給他們一些其他植物的種子,他們也能夠根據已有的經驗去播種、去照顧。
科學課作為一門重要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重要責任。在教學中,不能機械地教授學生科學知識,而是要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生活力。那么如何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呢?
1.情境生活化,激發探究興趣
在自主探究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激起探究的好奇心。比如三年級下冊“磁鐵有磁性”一課,教師可以先表演一個小魔術:事先在乒乓球中間的接縫處割開一條細縫,將一枚小鐵珠塞在里面,然后用502 膠水重新將乒乓球黏合好。教師讓乒乓球先在桌子上滾動,提問:“如果這個乒乓球捏在老師手里,我手心向下松開會怎么樣?”學生都認為會掉下來。隨后教師在手心粘一塊小磁鐵去演示,學生發現乒乓球竟然沒掉下來。學生紛紛猜想,有的說是膠水粘住了,有的說是老師手心卷起來握住了它,也有的大膽猜測有磁鐵吸住了它。魔術是學生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個娛樂活動,一個生活情境的導入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目光,使之懷著迫切求知的心理進入新課,完成由興趣向志向的轉變。
2.材料生活化,助力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總是精心準備供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材料,其中有教師提供的,也有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的材料。比如三年級下冊“磁鐵有磁性”一課中,在教師提出“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時,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或感覺說出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不能吸引哪些物體。這時教師可以出示事先準備的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分一分,能被磁鐵吸引的放一堆,不能被磁鐵吸引的放一堆,有爭議的再放一堆,然后再用磁鐵分別吸一吸,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磁鐵有磁性的性質找找身邊哪些物品是鐵做的,此時允許學生走出座位。教師活用學生身邊的材料,實現了活學活用、自主探究的目標,學生也學會了運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光靠課堂40 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課外延伸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式,如果科學教師精心落實課外探究活動,讓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生的科學素養及能力必然有一個極大的提升。
1.時間無限
翻開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有許多探究活動并不是一刀切。比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只有7 課時的安排,但如果要圓滿完成這個單元的教學任務,時間的跨度是很長的,從3 月中旬播種,到6 月份開花結果,觀察過程需要覆蓋整個學期。這就需要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把一些教學任務引領到課前或課后。如此一來,學生身處實際的生活情境中,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去發現,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長特點和需要,獲得的知識真實有效,而且印象深刻。
2.空間無限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边@個開放性體現之一便是空間上的拓展。從課堂到課外,走出教室,去操場、去大自然、去田野里,當然還可以是家里等。空間的拓展可以為學生帶來新奇的感受,讓他們去觀察、接觸事物,更具新鮮感地、主動地完成一項觀察任務,實現生活與教育的融合。比如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校園的樹木”一課時,因為天氣原因,其中有一個班只能留在教室里,其他幾個班都是走出教室去操場邊上觀察樹木。教學過程顯示:走出教室、來到更大的空間中的探究活動要生動有效得多。
3.內容無限
從內容上看,探究任務可以得到有效拓展。每次上完一節課,總有一些學生高舉著手說:“老師,我還有問題……”“老師,這是什么原因呢?”此時教師應該適時點撥,利用課外這個平臺實現有效延伸。如六年級上冊“環境和我們”單元中,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從課外去獲取,比如統計家里一天產出的垃圾;調查自己家里、自己所在的小區處理垃圾的方式;如何減少制造垃圾,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利用,污水的處理等。這些內容來自生活,獲取的知識又重新用于生活,學習場所及內容的拓寬,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所以,解放學生學習的空間、時間、眼睛,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在大自然中感受、探尋,到社會中磨煉,必然能加深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