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英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高中英語核心素養包括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多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語言性特征,對師生雙方的要求均較高。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與轉變教學思路,結合高中生的知識基礎與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滲透核心素養,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情感與價值觀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將他們培養成復合型人才[1]。
英語是一門外語,與漢語相比學習難度較大,尤其是高中英語閱讀涉及的篇章較長,內容也更為深奧,不易理解,對學生各項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他們極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影響英語閱讀學習的順利進行。對此,高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環節,可以借助情境教學法的優勢,通過語言描述、圖片展示、視頻播放或音樂渲染等方式創設相應的情境,把閱讀文本變得直觀、形象,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由此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2]。
例如,在進行Earthquakes的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閱讀教學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了有關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地震后的圖片并提問:What happened in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arthquake? 學生能夠根據常識判斷出是地震。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地震的了解,并播放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段,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為他們接下來閱讀課文做鋪墊。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對照視頻速讀課文,提問:In what order is the passage written? 使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將課文分成震前、震中與震后三個部分,并找出主題句和歸納大意,初步了解文章結構。之后,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第一段,詢問:What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使學生繼續結合視頻內容找出地震前發生的奇怪的事,主要是in the well/farmyard/sky/city 這幾個方面,然后設問: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讓他們找出地震中發生的事情,從houses, roads and canals, steam, hills of rock, a large city 等方面切入,鍛煉他們獨立整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最后,教師提問:What did the army and workers do after the earthquake? 引領學生了解震后工作的開展情況。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高中生學習英語語言的最終目的并非應對作業與考試,而是實踐與應用,形成讀、寫、聽、說等語言技能,能夠用英語進行朗讀、書面寫作、口語表達與傾聽辨別等。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為有效滲透核心素養,教師要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以閱讀文本為載體,為學生提供更多聽、讀、說和寫的機會,使其在鑒賞和分析課文時進行口語交流,在學生閱讀完畢后可安排寫作任務,鍛煉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3]。
以Wildlife Protection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閱讀教學為例,教師以談話導入:We have learnt some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in the warming up. I want to begin a journey to visit them,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引發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使他們從上節課的“熱身”進入到文章閱讀的神奇之旅中。接著,教師播放課文錄音,指導學生一邊傾聽,一邊對照課文快速閱讀,思考問題: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 did Daisy choose? Where did the flying carpet take Daisy to go and what kind of animals did Daisy see? 并結合他們找到的答案在大屏幕上展示飛毯、西藏與藏羚羊、津巴布韋和大象、熱帶雨林和猴子的相關圖片,使其初步理解文本內容。之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獲取細節信息,找出文中出現的野生動物、地點、生存困境和Daisy 的感受等,并以小組為單位熟讀文章,嘗試將每組的指定閱讀段落改編為Daisy 與飛毯及Daisy 與動物之間的對話,從中選出幾組代表上臺展示,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Daisy says:...The flying carpet says:...The animal says:...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鍛煉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
英式思維與漢式思維存在著明顯不同,對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來說,要想有效滲透核心素養,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其擺脫漢式思維的束縛,學會運用英語思維組織語言和句子,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能力。為此,高中英語教師可以結合具體閱讀文本精心設置一系列提問,充分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地逐層思索、分析和探究,使其在問題驅動下主動學習,掌握語言知識與理解文本內容,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4]。
例如,在展開Computers的Who Am I閱讀教學時,課文以計算機的口吻自述其發展演變歷史,以及在當今世界各領域的運用。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英文網站的截圖,提出問題:Do you often go to English websites? What are the benefi ts of computers for you? What do you think is bad about computers? 讓學生思考有關計算機的一些爭議性問題,調動他們的思維活力,對閱讀起到預熱作用,借勢導入本課話題。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文章,設置問題: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How to identify the 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使其討論什么是主題句和尋找主題句的方法,作答后找出每個段落的主題句。隨后,教師追問:Whether the topic sentence you have found is right? Why? 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判斷自己找到的主題句是否正確。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應用,并在學生讀完后提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Do you feel diffi cult in understanding the passage? And why? 讓學生總結和歸納文中所學內容,從語言知識過渡至篇章結構知識的判斷和分析,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深入認識計算機的發展變化之快,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英語是第二語言,與漢語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針對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教師應積極融入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包括風土人情、節日禮儀、生活習慣等,借此發展學生的文化品質。高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圍繞文本主題引入相應的英語文化,指導學生將其與我國文化做對比,并用寬容、開放、自信的態度對待異域文化,同時自覺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例如,在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閱讀教學中,這節課主要介紹古今中外節日的種類、由來、作用及慶祝方式等內容。教師先播放英文歌曲Jingle Bell,詢問: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song? When can we often hear it? 學生傾聽后知道這是一首關于圣誕節的歌曲。由此,教師利用輕松愉快的音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順利導入本課的話題——節日。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出示一組有關中外著名節日的圖片,詢問: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 special customs? 引領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由討論,說出自己知道的節日及相應的慶祝方式,如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和復活節等,然后組織他們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節日類型、名稱及風俗習慣,討論: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節日,概括文章大意,對文章的結構、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形成整體印象。之后,教師設置話題:What do people do to celebrate it? 帶領學生著重分析中西方國家節日文化的不同,運用表格形式將課文內容化繁為簡,統一展示各節日的日期、活動和食物等信息,使學生在對比中清晰、直觀地了解中西方節日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滲透核心素養的積極意義和教育價值,根據英語語言特征制訂教學規劃,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文本閱讀和研究,培養他們適應社會與終身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