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進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人文關懷的廣義內涵是指尊重人的個體地位和個性差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長足發展;人文關懷的狹義內涵是指關注人的情感世界和內心需求,促進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提升[1]。本文從人文關懷的狹義內涵出發,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從思想與心理層面給予學生關懷與關注,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與良好品質的發展。
數學概念是抽象而理性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概念講解的過程必然是抽象而理性的。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對數學概念的內涵加以挖掘,并對概念講解的流程及語言加以優化,就能夠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學習人生哲理,從而實現人文關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一節時,教師可以在概念講解中提煉人生哲理,給予學生人文關懷。首先,利用故事進行導入。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含義及來歷嗎?”大多數學生不知道這句話的來歷,而且他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建立在現代漢語語境的基礎上的。那么,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明白“規”和“矩”分別代表“圓規”和“曲尺”,同時讓學生明白“規矩”代表規范與準則。這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圓”的興趣,也使學生了解了“規矩”的來歷,同時培養了學生遵守規矩、尊重秩序的意識。其次,利用典故講解概念。早在兩千年前,墨子就對“圓”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圓,一中同長也?!苯處熆梢宰寣W生根據這句話試著總結“圓”的概念。這樣,教師不僅創新了概念講解的形式,也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圣賢在科學和人文上的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聯系現實總結特點。在初步講解“圓”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圓形事物,并探討車輪、月餅、硬幣等物品做成圓形的原因及意義。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總結出“圓”的特點,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視角欣賞“圓”的美感、內涵與價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概念講解的巧妙設計,幫助學生提煉了人生哲理,實現了人文關懷的滲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啟發學生的智慧,也可以通過師生互動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而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人文關懷的滲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連環提問、課堂討論、教學評價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而為人文關懷的滲透開辟途徑[2]。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秒”一節時,教師可以通過連環提問的方式,與學生展開交流,并在交流中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滲透人文關懷。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一秒鐘很短,請大家想一想,一秒鐘我們可以干什么?”學生回答:“可以眨一下眼睛、拍一下手、翻一頁書……”教師繼續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在一秒鐘的時間里,火車可以跑多遠?飛機可以飛多遠?地球上有多少個人出生?”學生在思考答案和獲取答案的過程中,會對“秒”這一概念有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提問:“大家發現了嗎?一秒鐘能做的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這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不僅理解了“秒”的含義,也明白了時間寶貴的道理,從而養成了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可見,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師生互動,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與思想交流,從而滲透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實施與滲透,建立在學生對所聽、所聞、所見的感知與領悟的基礎上。教師如果始終固守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耳提面命”式的教學,則會阻斷人文教育的渠道,降低人文教育的效率。因此,基于人文關懷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組織課堂活動,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的感染與影響下,深化個人體驗,升華生活感悟,形成對學習、對人生、對世界的獨特見解與深刻體會。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節時,教師如果帶領學生進行機械的算理學習與算法訓練,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給予學生人文關懷。相反,教師如果能夠以“超市購物”為主題設計課堂活動,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情境中,則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個人體驗,升華生活感悟。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列出自己的購物清單,讓學生合理利用教師發放的100 元開展購物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經歷數學運算過程,還要對商品進行對比、取舍、選擇。這樣一來,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運算能力,也使學生養成了理性消費的良好習慣,實現了知識教育、能力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梢?,教師通過組織課堂活動的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滲透人文關懷,可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
數學史料既見證了數學的歷史,又彰顯了數學的文明,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史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數學思想。更重要的是,數學史料中蘊含的情感與智慧、氣節與意志,能夠帶給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3]。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數學史料,從而實現人文關懷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以下數學史料:兩千年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正”和“負”的概念,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利用正負數來進行計數與計算;到了三國時期,我國數學家劉徽從數學角度對正負數的概念進行了闡述:“今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痹诖嘶A上,劉徽又針對正負數的計算做了如下闡述:“正算赤,負算黑;否則以斜正為異。”通過引入這段數學史料,學生對負數的概念、算法及發展歷史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這對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引入這一數學史料,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和領先發現,進而使他們從史料中汲取精神力量,激發民族自豪感,喚起家國情懷。
傳統的配套習題把重點放在了知識鞏固和能力訓練上,缺少對學生的思想與情感的關懷。顯然,這并不利于人文關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因此,教師應對課后習題進行優化,使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題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條件,求解答案,還能夠挖掘習題中的思想內涵,使他們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熏陶與影響,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質[4]。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一節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習題,使學生掌握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幾個方位。教師如果直接給出方位圖,讓學生進行指認,雖然也能夠起到鞏固教學的效果,但難以滲透人文關懷。因此,教師應對配套習題進行優化,賦予習題思想內涵,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與精神影響。例如,教師可以選取地圖的平面圖的一部分,然后設計下面的習題:我的家鄉在祖國的________方,它在首都北京的________面;我的學校在家鄉的________方,它在我家的________面。教師通過巧妙設計習題,將祖國、首都、家鄉、校園和學生的家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在不知不覺之間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家庭的品質,進而實現了教學中人文關懷的滲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培養能力的有效策略,更是實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數學實踐,使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提升數學素養,同時提高道德品質,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5]。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簡單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數學素養,并端正價值取向。任務一:對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嘗試總結影響小學生視力的因素;任務二:對班級同學上學和放學的交通方式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然后從出行方式的角度總結減少環境污染的策略;任務三:對班級同學的零用錢情況進行調查,結合調查數據分析小學生的消費習慣及其合理性。教師通過布置上述實踐任務,能夠使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識、環保意識和理性消費意識,從而實現對人文關懷的滲透。
綜上所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和鍛煉能力,還包括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高尚情操。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加強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同時,應積極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使數學有“溫度”,讓課堂有“溫情”,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