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南
(江蘇省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在現行的美術教科書中,傳統文化的課例已經占有較大的比例。但由于缺乏對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刻認識,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依然是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精神內涵的闡釋和融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突破美術教學僅僅停留在形式認識上的局限,對美術領域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蘊含的智慧。如何讓學生真切體驗傳統文化中的美感,如何讓學生在現有材料中了解其制作方法,如何讓學生深層次地感悟傳統文化中精益求精、進無止境的工匠精神,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我們對五年級兩個班82 名學生進行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與學的調研,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認知較為單一,對古代雕刻藝術辨析模糊,對漢代的畫像石的認知較少。
“漢代畫像石”這一教學內容在五年級的美術教材中不是單獨的一課,只是在欣賞圖片中出現過幾次,很多教師對這一內容基本是一帶而過或者直接忽略。畫像石在藝術成就上對中國漢代以后的繪畫及雕刻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中國藝術史上輝煌的一頁[1]。因此,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藝術認知出現斷層。由此,我們從小學美術教材中尋找畫像石的蛛絲馬跡,經過篩選,串聯組成了“畫像石里的故事”一課,旨在把藝術的故事說給學生聽。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下面我們以“畫像石里的故事”為例進行探討。
美術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在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教學片段一】
教師在與學生的閑聊中導入課堂教學內容,“你們愛看什么電視節目啊?”“我想向大家推薦一個超有趣的節目《國家寶藏》,你們知道它嗎?”從電視節目中聊到南京博物院推薦的3 件國寶,分別是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教師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畫像石的魅力?!按蠹沂遣皇怯羞@樣的疑惑,南京博物院有42 萬多件寶貝。為什么會推這個毫不起眼、非金非銀的文物呢?”
教師在與學生輕松的聊天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導入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輝煌的歷史文化藝術,增強其自豪感。之后教師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蘊含的藝術價值,讓學生在課的伊始就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所吸引,進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文化藝術就是擺在博物館里工整的文物。由于其在內容和形式上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喜好,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弘揚遭遇很大困難。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博物院所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元素能夠被充分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歷史文化知識,形成對中國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教學片段二】它是什么
(1)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央視的文博類節目片段,并播放圖片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畫像石,教師總結畫像石就是刻在石頭上的畫,屬于雕塑中的浮雕。
(2)教師展示拓片實物,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畫像石。然后教師講解,人們為了欣賞的方便,將紙蒙在石頭上進行拓印,因此,拓片成了畫像石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請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并說一說是什么感覺,然后播放圖片PPT,引導學生了解畫像石拓片制作工藝。
教師巧妙利用央視的文博類節目片段讓學生理解了畫像石是什么,官方視頻中的講解不僅清楚、全面,且更具專業性,讓學生在高起點上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為了讓學生對陌生的古代雕刻藝術有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出示畫像石拓片,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并直觀地感受其藝術的美感及制作工藝的講究。由此,學生加深了對畫像石的理解。
【教學片段三】它表現什么
(1)教師將圖片欣賞做成小視頻,引導學生探究畫像石的表現內容,如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
(2)通過討論,學生了解了畫像石的社會、歷史意義。秦漢時期使用竹簡,但竹子易腐,保存下來的極少,而磚畫卻完整保存下來了,其猶如古代的照相機,真實再現了當時的社會。
【教學片段四】它美在哪兒
(1)造型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中國漢代畫像石和古埃及壁畫中牛的形象,比較它們的不同。漢代畫像石的牛形象夸張,運用剪影式的表現方法;古埃及壁畫的牛形象寫實。
(2)線條美。教師讓學生用空手摩畫畫像石中“龍”的線條,并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線條”,學生紛紛表示線條生動、流暢。
畫像石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藝術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太久遠。唯有通過大量圖片的視覺沖擊,學生才能了解它的藝術表現內容。由此,教師將圖片做成動態視頻,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從藝術的角度發現它的美和藝術價值。
在時代潮流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單憑借傳承,傳統文化很難走遠,因此,創新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只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發展,精益求精,才能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發揚[2]。
對于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傳統文化有所繼承,有所延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并取其精華融入教育過程,發揮其巨大的育人作用。
【教學片段五】
(1)穿越小游戲。教師通過播放時空旋渦視頻,帶領學生穿越到漢代。教師換裝,穿漢服,并用作揖的方式與學生見面。
(2)接受新任務。教師告知學生,今天的任務是為漢代著名的大將軍霍去病繪制畫像石的底稿草圖,并請學生幫助教師一起完成。通過集體談論,學生了解到霍去病是一位漢代的戰神,其滅匈奴,善騎射,一生與馬為伴。今天的創作最合適表現奔跑的馬。
(3)師生細揣摩。教師帶領學生仔細揣摩古人是如何表現畫像石中的馬的,并分析比較真實的馬和畫像石的奔馬有什么不同。
(4)教師巧示范。教師用深色油畫棒在宣紙上用“S”形表現馬奔跑的速度和力量,重點演示腳的畫法,提醒學生畫像石剪影式的表現特點;之后播放微課,并快速講授龍和鳳的畫法,以拓寬學生表現題材。
畫像石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材料在現代生活中幾乎不可見了,但面對對后世繪畫及史料研究如此影響深遠的內容,教師只是讓學生蜻蜓點水式地觀看、了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如何讓學生愿意去親近它,愿意去表現它成為本課創作環節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設置了學生最感興趣的穿越環節,教師穿漢服,運用多媒體,帶領學生玩游戲,設置身份角色,使學生產生代入感,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表現題材選擇了形象簡單,但動態豐富的馬作為示范的重點,給予學生創作的空間;在工藝制作環節選擇畫初稿的步驟,降低了繪畫困難,同時用學生熟悉的油畫棒,使學生在描摹形象的過程中體驗了古代匠人的制作過程,感悟了古代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師可以根據“中國傳統元素”中音、形、色、意等特點,將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而又有象征性的元素提煉出來,再通過與現代的藝術及新事物相結合進行二次加工,使其煥發出新動力,并將這樣的課程活動內容深植于現實生活中,真正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學片段六】
(1)課堂拓展。“其實我們今天展示的是工匠們的第一道工序,畫草圖?!苯處熗ㄟ^圖片展示用瓷土、刻刀替代古代工藝制作的畫像石,讓學生了解其繁復的工藝:翻?。ó嫀焸冊谑寤虼u上畫底稿)、雕刻(匠人們再進行雕刻)、彩繪(據考古學家發現,畫像石、畫像磚在它制成時,和兵馬俑一樣,均是上色的)。
(2)教師總結:石頭述說著幾千年前的文明,我們走進博物院看到它們時,心中多了一份自豪,也多了一份文化傳承的責任。
教師在課堂上只讓學生用手中便捷的材料創作了畫像石的設計草圖,但在拓展環節,教師通過微視頻,用現代能找到的紙黏土、刻刀制作畫像石,讓學生了解了完整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了解。因為了解,所以敬佩;因為了解,所以喜愛。最后,教師通過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反思這節課的收獲,進行情感的升華。一塊看似毫不起眼的石頭,背后卻是中華歷史的悠久,是古代匠人的慧心,是華夏文化的璀璨。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要選擇性地繼承,又要創新性地延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優秀與精神,了解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與進步,又要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靈活地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并在跨越學科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為傳統披上“時尚”的外衣,使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