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相偉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深入、完全地掌握、應用漢語,必須對漢語中所隱含的民族文化及其隸屬的中華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從教師角度看,真正教授好漢語的前提,在于教師既要對漢語理論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還應熟悉掌握中華民族文化,甚至對其有一定的研究,進而將其反饋于對外漢語教學。從這個角度看,王美雨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期間著述的《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可作為一個案例,我們可以此為契機,研究開發其他漢語教師研究成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教師研究成果;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啟示
就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實際情況看,主要分為國內和國外兩種類型,國內對外漢語教學指依托各高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身處中國的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國外漢語教學則指借助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或當地高校、中小學等相關教育機構進行漢語教學。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稱之為對外漢語教學,不意味著只教授學生漢語語言本體類的知識,還需教授與之有關的文化乃至其他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原因在于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想讓學生深入、完全地掌握、應用漢語,必須對漢語中所隱含的民族文化及其隸屬的中華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就師資而言,以上兩種類型的漢語教學,其授課主體都是中國教師,所以真正教授好漢語的前提,既要求教師對漢語理論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還應熟悉掌握中華民族文化,甚至對其有一定的研究,進而將其反饋于對外漢語教學。
一、著作中對詩篇語言的研究,有利于漢語本體的教與學
大多數子弟書包括正書和詩篇兩部分內容,兩者的語言都經歷了從滿語為主到漢語為主的動態變化過程,期間還有兩者間雜使用的情況,它的這種語言特色恰好與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階段特色一致。如筆者所教授的留學生,初期主要靠其母語理解、學習漢語,經過一段時間后,則可以母語和漢語夾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其漢語達到一定水平后,可完全自由地使用漢語。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由于學生母語與漢語往往分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無論是語言本體還是其載體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所以需要學生具有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心理,接受漢語學習的這種階段性特點,筆者曾以《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中所提及的子弟書詩篇的語言特點為例證,為其講述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以及其在說唱文學中的體現,進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換言之,《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中所提及的子弟書及其詩篇在不同階段的語言特點,與世人學習任何一門外語的特點都相似,基于人們的趨同性或群體性心理,是可將其作為例證呈現給學生的。
二、著作中對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與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要精心構建漢語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保證漢語和文化并列。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教的方面,可以促使教師透徹地講解漢語;學的方面,可以保證學生對漢語文化有深入細致的了解,恰當合理地應用漢語、解讀相關的中華民族文化。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分具體和抽象兩類,具體的如武術、剪紙、舞龍等,抽象的如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關涉到的即為思想文化。
《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文化類型很多,有仁義思想、孝悌思想、禮義思想、忠義思想、天命思想及鬼神思想等。顯而易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天命思想及鬼神思想外,其他四種都可以適當地向學生講授,并重點闡釋其適合當下時代背景及學生隸屬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舉例而言,筆者單位的共建孔子學院地處西非幾內亞,該國較為重視孝悌思想,如此就可結合其國家的具體案例及《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中對孝悌思想的論述,借助恰當的漢語語句形式,向學生講授孝悌思想。王美雨在書中指出:“從孝的詞義發展演變中可以看出,無論人們賦予了孝什么樣的內涵,子女對父母對孝都是基礎和核心。因為一個人如果連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孝順,又怎么會對父母之外的人好,這也是當前我國政府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原因。”這段論述涉及到了孝的詞義發展,又提及了孝的內涵,由此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可依據這段論述,從詞義及文化兩個角度向學生講述中國的孝義思想,同時可比較兩國孝義思想的異同,進而使學生對中國的孝義思想產生共鳴,自覺地將其應用于實踐中。
三、著作闡釋的儒家思想文化在當代的應用,有利于語言文化教學的實踐
沒有人的參與和應用。首先,語言文化不會存在;其次,即便是已經存在語言文化,如果沒有后世的繼續參與和應用,無論前人將其建設得多么完善與優秀,它們也是“死”的,沒有存在的任何意義。所以,當代如何利用好前人創造的語言文化,使其符合當下時代語境,關系到民族語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到語言文化的歷史傳承,唯其如此,教師才能把民族自信心及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融于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到漢語本體知識的同時,也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及中華民族文化理念、發展趨勢等有所認知和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指出:“在學習、傳播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我們不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意檢測效果。如此才能將其落到實處,發揮實效。”就對外漢語教學而言,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應該注意思想文化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正如《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所言,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時,可篩選出相關的、正面的新聞內容、網絡信息及影視內容等,向學生講解其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容,并讓學生對其作出評價,在學生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可讓學生自行選擇現實案例講解或以情景表演的形式進行,真正實現思想文化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在寓教于樂和學生身體力行的學習形式中,取得對相關思想文化最大程度的理解與應用。
其次,注意思想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對外漢語中的思想文化教育區別于對中國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它的目的在于讓漢語學習者(主要包括留學生及國外漢語教育機構中的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進而輔助提升其對漢語的學習能力。眾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點。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避免出現文化沖突現象,要著力避免文化差異點,且在講解、展示民族文化的共性時,要注意形式,規避因形式不同而產生文化沖突。根據《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對外漢語教學中涉及到有關中華民族文化的教學內容時,可采用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的方式,這兩種方式的主體參與者都是學生。教師可通過分析學生的理解及結論,從中選取既符合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特質又符合學生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講解,既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又能實現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目的。
綜上,就對外漢語教師而言,應多將漢語教學與個人研究成果相結合,借助其在研究成果中對漢語及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后的成果,為對外漢語語言文化教學添加帶有教師本人特色的內容,既能完成教師研究成果向實踐的轉化,又能增加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情感要素及學生了解、學習漢語及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途徑。無疑,《子弟書詩篇對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傳播》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作用,并給予我們以上啟示,正在于作者在研究中充分注意為當代服務的原因。從這一點看,我們可將其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研究成果與教學實踐結合的一個代表,并以此為契機,研究開發其他漢語教師研究成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任盛奧.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應用與作用[J].學園,2018,11(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