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萍
主題內涵: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兒在操作材料、擺弄材料的過程中來建構自己的知識。我們可以較直觀地看到:區域活動時,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若材料能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便能引發幼兒的活動欲望,使幼兒不由自主地產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想要玩的材料擺弄起來,不斷積累有關活動的經驗,產生初步的操究興趣。幼兒在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擺弄的過程中,不斷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戰,想出對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等,這樣的過程,使幼兒鞏固了活動的興趣,發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生活是絢麗的,它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期待著孩子和我們一起去觀察、發現、探索、獲得。
案例背景:
《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最能體現這種學習方式的就是當前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區域活動。區域活動就是幼兒在教師準備的環境中進行自由、自主、自選的活動。區域活動開展的前提是有一個特定的“有準備的環境”,幼兒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創設的環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獲取經驗、獲得發展。創設區域環境,需要教師搜集和投放各種各樣的材料。雖然幼兒園大量開展區域活動的建設,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區角材料很豐富,但實際上只是一種簡單的羅列和堆積,幼兒不能與材料產生有效的互動,生發各種活動。本學期,我班想在表演區內投放自制樂器,我找尋了很多材料,最后想起了小班就收集了很多的竹罐,放在那里,孩子們都不愛玩,就用它做個雙響筒吧。
案例描述與分析:
案例一:老師,煬煬搗亂
區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都去了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不一會兒,表演區里就傳來了爭吵聲,我循聲望去,原來是為了表演區里的雙響筒。我走過去,準備去了解下情況。孩子們看到我走過來,停止了爭吵,紛紛向我告起狀來。我蹲下身,讓他們一個一個慢慢地說。子軒告訴我說,煬煬不遵守區域規則,這個(竹罐)明明敲敲就可以響的,是來做樂器的,可煬煬卻把它當成球來滾。我望向煬煬,詢問道:“是這樣的嗎?” 煬煬老實地點點頭,說:“我只是覺得它滾起來很快,很好玩。”
分析:我們開設區域的目的也是讓幼兒能夠自主地選擇游戲材料,區域活動的宗旨也在于為幼兒提供一種開放的、游戲的、個體化的學習環境。煬煬在活動中對于這個新材料的添加很是好奇,在探索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創新玩法,用滾動的辦法讓竹罐滾動起來,但似乎不太適合在表演區內進行。于是,我為了尊重孩子的意愿,把竹罐投放到了科探區,讓孩子們自由地探索滾動。
案例二:老師,他又調皮了
煬煬的問題解決了,在科探區里也有它想要玩的材料了,應該不會再發生爭吵了吧。后幾次的區域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煬煬也能在科探區里自由地探索著竹罐滾動的樂趣。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科探區里的孩子們也跑來告狀,煬煬又在亂玩了。我馬上走過去看看究竟,煬煬把科探區里的幾個竹罐都排好了隊伍,手里還拿著一個竹罐。看到這個情景,我問煬煬,你這是準備干什么?煬煬抓著頭皮說:“我想看看,我手里的竹罐滾過去后,能碰倒幾個竹罐。”
分析:為什么煬煬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玩法呢?活動后我進行了反思,孩子對于一種材料的單一玩法,只能保持一段時間,過了這個新鮮感后,就不再局限于這種玩法了,會不斷地探索新的玩法。那如何讓孩子對于一種材料的運用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滿足幼兒一物多做、一物多玩的需求,我組織了全班幼兒進行討論。孩子們的想法真是了不起,有把它當成保齡球、有把它當成建構材料、有把它當成球,還可以把它當成樹樁……根據孩子們的想法,我與班級老師,又將竹罐進行了整理和加工,投入到孩子們適宜的區域當中。
案例三:老師,我又有新的玩法了
有了孩子們的想法和老師的調整,孩子們在各個活動區中,對于竹罐的使用更加有了興致,一周后,我發現孩子又有了創新的玩法,子軒舉著竹罐在區角中跟我說:“老師,我又有新的玩法了。”“是嗎?那你跟老師說說看。”“我可以把它用彩色紙包起來,然后在上面裝飾,做成花瓶。”這個玩法,前面的小朋友都沒有想到過,我請別的孩子來看看子軒的新玩法。當聽到子軒得到老師的贊揚后,孩子們都投來了羨慕的眼光。
分析:通過對材料的不斷探索和學習,孩子們從單一的一種玩法,延伸到各種各樣的玩法。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知識的積累。再次組織孩子們討論,將子軒的玩法投入到適宜的區域中,于是,在各個區域中,對于竹罐的新玩法,正在不斷地探索中……
結束語:
通過這次經驗,我深深認為到大班幼兒已經具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游戲經驗,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比較感興趣,他們樂于探索,喜歡動手去操作實踐。對于新材料的添加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想觸摸,想玩。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廢舊物品開展的游戲,對大班孩子來說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很好地培養幼兒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幼兒體驗創新思維樂趣。于是,我將生活中他們常見的廢舊物品(如可樂瓶、易拉罐、牛奶盒、報紙、舊光盤等等)進行了價值分析,通過簡單的加工后,投放到區域當中。孩子們的活動正在不斷探索、不斷豐富、不斷深入當中……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踐指導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