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萍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曲阜 273100)
嗩吶在中國流傳廣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受自然環境、語言音調、人文習俗等多方面的影響,在演奏風格上劃分了多個嗩吶派別,比較常見的有東北派嗩吶中的遼寧鼓吹、河北派嗩吶中的冀中鼓吹、山東派嗩吶中的魯西南鼓吹等,這些樂種在曲目演奏、風格把握、藝術特點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嗩吶派別。魯西南鼓吹樂流行于山東魯西南地區的菏澤、濟寧一帶,在魯西南地區的個別縣,例如嘉祥縣、巨野縣地方音樂特色更為突出,魯西南鼓吹樂歷史悠久,傳統曲目繁多,技巧豐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06年,魯西南鼓吹樂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這一嗩吶流派的傳承和保護。
魯西南鼓吹樂主要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當地人稱嗩吶為“大笛”“海笛”“喇叭”“叭喇哈”等多種稱呼,在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嗩吶社班,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用于日常的婚喪嫁娶以及娛樂活動,在表演上根據需要有多種表演形式。(1)獨奏:因多在室外演奏,通常采用中音嗩吶來演奏,由一至二人演奏笙(方形笙)來伴奏,民間稱為“單大笛”,是魯西南鼓吹樂中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多根據場合需要演奏一些戲曲曲牌、民間小調等;(2)對奏:通常采用一大(降B調、A調)一小(E調、降E調)、兩支中音嗩吶或嗩吶配以咔腔的形式演奏,笙、笛及一些打擊樂器伴奏,在表演上進行對奏、重奏,表演風格多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3)合奏:高音嗩吶(D調、降E或者是E調)若干支,通常為雙數,中音嗩吶(降B調或A調)、低音嗩吶(降E調或D調)、笙、笛、大鼓、大鑼、小镲、鐃鈸、云鑼、以及形似糖葫蘆的串鼓,大多演奏由地方音樂素材改編而成的大型合奏樂曲,參加一些大型的祭祀、慶典活動[1]。
魯西南鼓吹樂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其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曲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曲多變,通常進行指法移調變奏、板腔體變奏等,例如傳統曲牌《開門》,有《慢開門》和《快開門》之分,可以輪番演奏,每一遍的演奏都不同,演奏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習慣即興加花演奏,樂曲既可以進行指法移調變奏又可以進行板腔體變奏。在指法移調時,嗩吶的每個音孔都可以作為“宮音”演奏,這樣一首樂曲就可以產生多個調[2],豐富了樂曲內容。在板腔體變奏時,樂曲一般由《慢開門》開始,先是陳述性演奏,第二遍開始進行加花變奏,一遍比一遍技巧豐富,速度越吹越快,情緒越來越高漲;在速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拍子逐漸由2拍子變換成1拍子,形成《快開門》,最后伴隨著嫻熟的技藝達到高潮結束全曲。
魯西南鼓吹樂具有高亢激揚的演奏風格,藝人技巧高超,在對嗩吶和哨片的選用上也是極為講究的。筆者通過拜訪了嘉祥縣的伊雙來、趙善云等幾位魯西南鼓吹樂非遺傳承人,發現魯西南民間藝人在選用嗩吶和哨片上的一些特點。在嗩吶的選用上,因魯西南鼓吹樂的演奏場合室外居多,需要較大的嗩吶音量,因此通常采用內膛較大、音孔較大的嗩吶,采用銅制、較粗的芯子;在材料上,多使用檀木制作的嗩吶。在中音嗩吶的嗩吶碗上,有些民間藝人為了有更好的演奏效果,通常把嗩吶碗加大,例如我們通常見到的降B調中音嗩吶,民間藝人使用的嗩吶碗比音樂院校的嗩吶演奏者使用的嗩吶碗直徑要大出3厘米左右,嗩吶碗加大后筒音必定偏低,因此老藝人們經常用棉線纏在嗩吶底部,使音高達到正常,這樣出來的嗩吶音色洪亮、有張力,更能用嗩吶來表現出魯西南地區人民慷慨激昂、熱情豪邁的性格特征;在哨片的選用上,筆者發現這些民間藝人多根據自己的演奏習慣自己加工,這些蘆葦多靠近河邊的濕地,但又不能選用在水中的蘆葦,小嗩吶演奏時多用一些材質較軟、個頭較小、哨肚較大的哨片,這種哨片相對于普通哨片具有靈敏、彈性好、易控制的特點,演奏出來的嗩吶音色清脆明亮、飽滿,對一些技巧的控制可謂是如魚得水。演奏大嗩吶以及咔戲時在多采用較寬的布袋形哨片,在哨片的底座上不再使用銅絲而是用棉線捆綁,哨片材質耐用,哨口較大,聲音較大,音色厚重,比較有張力。民間藝人在嗩吶和哨片的使用上顯示出了自己的演奏習慣和智慧才華,使這一嗩吶流派有著自身獨特的演奏魅力。
魯西南鼓吹樂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具有高度的即興演奏特點,民間藝人通常有自己比較拿手的“絕活”,例如“循環換氣”“咔腔”“反手吹奏”等,在演奏上也比較具有地域特色。
魯西南鼓吹樂的運指比較有特點,在傳統曲目中多強調筒音的音色變化,注重筒音的力度,多加墊音,由嗩吶筒音的上方三度到八度音快速打出,給人一種特別粗獷的感受。筒音作“2”的指法運用最廣泛、曲目最多;筒音作“1、3、6”的指法運用較少,多使用”借指移調”。例如在比較特色的曲牌《開門》中,就可以運用每個嗩吶指位進行移調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調式。在運指上多使用變色音、泛音、借音、打音、指柔音,特別注重滑音的運指特點。這些運指的使用,使魯西南鼓吹樂地方音樂韻味濃厚,特點突出,既可以表現細膩婉轉又可以表現粗獷豪邁的音樂性格。
魯西南地區農村的一些民俗活動中經常可以欣賞到比較高超的演奏,除比較常用的吐音、打音、墊音、滑音、花舌音、反雙吐等技巧外,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氣拱音、循環換氣以及把攥子等嗩吶技法。
氣拱音:多用來模仿人的笑聲,可以達到一定的聲音效果。演奏這種技巧時需使用哨肚較大的哨片,演奏時打開口腔,要有松弛的口腔狀態,口腔內留有余氣,以兩腮之力將口腔余氣有規律地推送到哨片之中,發出“嚯”的聲音。有一些演奏者通過腹部橫膈膜快速有力的斷氣控制也可以達到這種演奏效果,但是演奏起來比較吃力。
循環換氣:在過去的農村民俗活動中,經常可以見到一些民間老藝人們演奏這種技巧,也是一些民間藝人的“拿手絕活”,這種技巧可以使音樂不間斷演奏,使嗩吶具有更好的演奏效果。后來經過一些專業音樂人士的挖掘漸漸地把這些演奏技巧用到了專業的音樂課堂之中,后又發展到笛子、薩克斯等吹管樂器中所使用。它的演奏方法是:在口腔中留有一定量的氣息,然后把口腔氣息擠壓到哨片的同時鼻腔快速吸氣,兩個步驟同時進行。演奏時要注意:一來鼻腔吸氣大多吸入肺部的為胸腔氣,胸腔氣吸入通常會使演奏者產生憋氣;二來換氣時采用鼻腔吸氣,吸氣量較少,因此在循環換氣中一般要連續吸氣才能達到不憋氣的效果[3]。
把攥子:應用于“咔腔”中,又分大、小兩種把攥,有“咔哨”“咔碗”“芯子”組成,藝人們在民間“上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技巧的演奏。它的具體方法是嗓音振動哨片,哨片通過芯子來發聲,模仿人的聲腔,再加上“一開一捂”的咔碗來增加聲腔唯妙唯俏的聲音效果,具有高度的模擬性,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魯西南地區文化底蘊深厚,魯西南鼓吹樂所用素材多來源于當地的梆子戲、柳子戲、四平調、兩夾弦、河南的豫劇和墜子書以及一些民間小調等,曲目繁多。有傳統曲牌,例如《開門》《朝天子》《抬花轎》《抱龍牌》《山坡羊》《十樣景》《鳳陽歌》等,也挖掘了許多地方曲牌而改編成的獨奏樂曲,例如由《開門》改編成的《五字開門》《婚禮曲》《歡慶》《風攪雪》以及由地方音樂素材創作的《百鳥朝鳳》《一枝花》等,這些代表曲目在專業嗩吶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數都被編入嗩吶考級教材中,其中由任同祥先生創作的《百鳥朝鳳》《一枝花》兩首作品更是嗩吶曲目中的代表性佳作,在中國的民族器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魯西南地區嗩吶社班分布廣泛,人才輩出,嗩吶藝人技藝嫻熟、高超,出生在嘉祥縣的著名嗩吶大師任同祥先生就是魯西南鼓吹樂的杰出代表,他創作了眾多魯西南地方素材改編的嗩吶作品。除他之外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還有魏永堂、袁子文、張玉柏等[4]。
魯西南鼓吹樂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吹奏技巧變化豐富,地方韻味質樸婉轉,它伴隨了魯西南地區人民的勞動生活,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現如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蓬勃發展、新舊藝人的斷層,魯西南鼓吹樂很多優秀的演奏技法和曲目沒有得到更好的傳承,因此,保護這一樂種成了重中之重,眾多的文藝工作者以及地方文化部門進行了有效的挖掘、保護,并在傳承、保護樂種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民群眾的審美特點,運用現代的器樂手法進行曲目創新。例如嘉祥縣文化館所創作的器樂曲《山東梆子腔》就是根據當地的梆子戲唱腔進行改編、整理、創作,結合魯西南鼓吹樂的演奏特色,模仿唱腔,別有一番韻味。《山東梆子腔》隨之也榮獲了第十七屆“群星獎”的獎項,文藝工作者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發展,使這一嗩吶流派能夠漸漸適應時代步伐。筆者書寫這篇文章也是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的嗩吶演奏者對魯西南的鼓吹樂的關注,能夠準確地掌握演奏風格、技巧,并根據自己的演奏習慣進行創新發展,使這門絢麗的嗩吶藝術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魅力,造福于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