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波
(無錫市廣勤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8)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耐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是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個起碼條件。教育需要等待,這種等待是漫長的,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只有放慢腳步、耐心等待,才能等到花朵自然綻放、果實的自然成熟的那一天。到底耐心在音樂教育中有什么作用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端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孩子的態度,耐心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這些年我的一點心得。
耐心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養,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教師特別要重視這一點,要堅定“鋼琴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的觀念,對孩子充滿耐心。現代人對孩子和教育很重視,加上生活條件好了,有很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樂器,每個星期到專業老師那里上課,每天定時練習,家長在旁邊陪練。看似一切安排是那么井然有序、那么合理與科學,可是現實中往往出現很多不和諧的那一面。有相當多的孩子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就再也不喜歡演奏樂器了,也沒有了一開始那種對演奏樂器的憧憬了,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有仇視樂器的心理,恨不得把樂器給砸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我各方面的觀察,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一種浮夸:家長和教師缺乏耐心,急功近利與拔苗助長。也許,家長的本來愿望是讓孩子在樂器方面能夠有點修養,將來能自娛自樂就行。但學到后來,漸漸變了味道,失了本心,逐漸被社會一些主流思想牽著走,加上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太迫切,老是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尤其是聽了老師對自家孩子的一些負面評價,家長自己就先沉不住氣,回家訓斥孩子,弄得家里雞飛狗跳,這樣的氛圍孩子能學好才怪呢。我認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及時跟家長溝通好,告訴家長不要著急,用平常心來面對老師對孩子的評價,明白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失態”,對孩子也不要有太過的“非分之想”,不是每個人學了鋼琴都必須要成為李云迪和朗朗,教育家長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鋼琴學習。
區別于學校教育的大班教學,樂器教育有其特殊性——教學中需要一對一教學,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研究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的特點,因材施教,及時鼓勵,激發、保持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教育的首要目標。面對年幼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設計一些游戲來幫助孩子理解演奏和指法的要求,增加理解作品的要求的趣味性,尋找適合孩子年齡的教育方法,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傳授知識。教育需要等待,更需要堅持,我們要堅持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要堅信孩子最終能把事情做好,決不能因為某種原因否定孩子的努力與進步,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我們也要遵循認知規律,允許孩子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犯錯,給孩子時間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可以說,真正做到耐心教育的老師,才能勝任孩子學習中的引航員,在教育這個事業上已經成功了一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保持耐心,還要明確培養興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剎那的興趣只有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才能持久,而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是保持和培養興趣最起碼的條件。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教師不要急躁,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不可否認,學琴的有一部分孩子確實很有天賦,彈得很不錯,每次到老師那里上課都比較理想,但是當教師和家長看到孩子學得很輕松時,就覺得應該給孩子增加量或者增加難度,不能讓他這么輕松,讓孩子挑戰更難的作品,甚至是超越他能力的作品。這樣當然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承受下來,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其實這樣不是在培養孩子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而是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就是這樣,一開始彈得很好,老師和家長覺得他很有天賦,于是就使勁增加難度和學習量,結果孩子彈到二年級就終止學習鋼琴了。事后家長反思,覺得當初就是太急于求成,孩子的學習興趣就這么給磨沒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是樂器的考級。很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琴,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孩子水平比較高,就去追求考級。為了要那張證書,甚至讓孩子超水平和超能力考級,明明三級的水平卻想考五級的曲子,六級的水平要考八級的曲子,而老師出于對家長意愿的考慮以及費用和教學名聲的誘惑,也會這么做,于是不顧孩子的意愿,也不顧孩子的真實能力與水平,給孩子下死命令,一定要考。慢慢地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孩子從內心開始排斥彈琴,開始學會了應付,開始目無表情,對彈琴沒有任何感覺和興趣,純粹為了不挨罵和挨揍而彈,為了家長和老師的要求而彈。現在想來,是我們大人對孩子的要求太苛刻,孩子的教育需要慢慢來。年齡小的孩子應該先學習技能類知識,只有興趣才能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遠。
后來,我自己的孩子也開始學琴了,我堅持孩子的個人發展規律,不跟別人攀比,逐步放手,在孩子能駕馭的范圍內讓他自己慢慢摸索學習規律,不讓鋼琴成為他的夢魘,而是讓他像習慣吃飯、睡覺一樣,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件事。事實證明,孩子一點都不排斥彈琴,每天自覺地練琴,保質保量,有時還很陶醉。通過這件事,兒子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自己完全可以駕馭這件事,我也完全放手讓他自己去做。興趣是慢慢培養的,很少哪個孩子對技能性的知識能自覺地維持很長的時間。我個人認為樂器的學習首先要培養的是平和的心態,循序漸進,等到孩子的水平到達一定的程度可以彈奏一些優美的曲子時,他會被自己感動的,到時自然興趣就被激發了。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尋找適合的方法來不斷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樂器教學中,教師也要經常充實自己,不斷學習和反思,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改進教學方法。
我曾經有幸接觸過一個美國華裔的孩子,當時上幼兒園中班,她暑假期間回中國,我教了她兩個月的鋼琴。孩子的母親跟我說:“老師,不要過于強調手型,她美國的鋼琴老師說現在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畢竟孩子的鋼琴教育還是要以美國老師為主,所以當時上課就是只講認譜與樂曲處理。到了第二年的暑假,孩子的母親對我說:“今年要開始幫孩子逐步糾正一下手型了,因為手型不好已經開始影響孩子彈奏曲子的效果了。”
原來,美國的鋼琴教師早就認識到過早強調手型對于孩子積極性與興趣的打擊是多么具有毀滅性。而我們國內的鋼琴教育中可以說沒有老師不重視手型,甚至有的老師把手型看得比其他一切都重,在孩子剛開始接觸鋼琴時,就先把手型和姿勢擺好,每個音的演奏都嚴格要求,像個機器人一樣,完全沒有趣味性。甚至孩子擺不好手型老師還會揍幾下,一般這樣要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孩子就開始對彈鋼琴失去興趣。跟我們國內的琴童相比,這個華裔孩子也會不想彈琴,也會對認五線譜排斥,沒有耐心。但她與國內孩子的不同之處是,這個華裔孩子會把自己喜歡的曲子一直演奏好多遍,非常自我陶醉。她會對我說:“老師,我不喜歡XXX曲子,我覺得它不優美,我喜歡XXX曲子,感覺它非常好聽,我真的非常喜歡它,我吃飯的時候會想彈它,睡覺的時候也想彈它。”這句話對我的沖擊是很大的,看得出孩子是真心喜歡某些曲子。可以說,我認識的琴童中沒有一個會說這樣的話,聽到的更多的是家長向老師告狀:“XXX這個星期彈琴不認真”“XXX被我揍了一頓”“孩子手型老是擺不好”等。后來,我研究中西方鋼琴啟蒙教育的差別,取長補短,對年幼的孩子盡量不讓他們的興趣被抹殺在手型這第一關上,先專注識譜教育,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當他們自己也感覺到手型限制了自己水平的提高時再進行糾正。這時才事半功倍,避免過早地抹殺孩子的興趣。事實證明,這樣做了以后,我的學生堅持自覺演奏鋼琴的時間比較長,只要條件允許,基本都能持續下去。
教師也為人父母,我們作為家長,要克制住自己的功利心,要始終堅定愛孩子的一顆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包容的愛,不管孩子有什么缺點,甚至缺陷,既然帶他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那么父母在孩子表現得不優秀的時候仍然要愛他,而耐心是一種愛的表現,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保障。孩子的知識積累本身就是一種慢慢消化的過程,有的孩子小時候發育得快一點,那么接受知識就快一點;有的孩子發育本身有點慢,動作不是那么利索,家長和老師的催促就會讓他慌亂,結果就手忙腳亂,最后家長罵孩子哭,時間一長,雙方對學習都產生疲倦和厭惡感。作為一個老師,耐心是在體驗自我和日常執教工作中磨煉出來的,也是在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慢慢養成的。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足夠的耐心能夠使教師本人消除對教育工作的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良習慣,以一種接納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學習障礙。耐心意味著教師愿意承認學生在努力學會做人、努力獲得知識過程中的局限性,愿意給學生一種在成長過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這話說得非常好。
教育需要等待,孩子需要耐心,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學習孩子的成長規律與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孩子一起摸索,調整心態,努力讓孩子經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相信,越來越多的孩子在耐心教育的陪伴下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