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儀
(西區廣豐小學,廣東 中山 528403)
音樂課堂管理是一門學科,需要積累經驗和長期實踐。這更是一門有內涵的藝術,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著名的加拿大華裔心理學教授江紹倫曾經說過:“教師必須把紀律作為他進行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交給學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規定的課程的學科內容。”音樂課堂就像一場新奇的旅行,唱唱跳跳、敲敲打打、走走停停。學生們通過自己認可的方式來表達對課堂的認識,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課堂上免不了出現七嘴八舌、東張西望、隨意走動的熱鬧情景。但課堂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豈容學生“胡作非為”?顯然,良好的課堂管理是順利進行教學活動的保證。這不但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更好地規范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規定的課程的學科內容,因此,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
規范課堂管理不僅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組織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途徑和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接觸時間有限。課堂四十分鐘,教師要肩負著圣神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因此,課堂紀律管理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尤為重要。本人通過對學生長期的觀察、溝通、交流、關心,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進一步了解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接受方法,從而初步探索了一套實效性的音樂課堂管理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構建良好的課堂管理機制。
音樂課堂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氛圍,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是享受音樂的一個過程。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性,聆聽、觀看、演唱、舞蹈、彈奏、表演的課堂特色更是與其他學科大不相同。因此,在課堂管理上,要注重學科特點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把音樂知識、專業技能融入到課堂管理中,凸顯音樂學科的與眾不同,讓學生自覺遵守課堂管理。
課前三分鐘是一個風向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課堂效率。著名特級教師李烈說:“課間休息結束了,一節課開始了,老師應該盡快地讓孩子安靜下來,興致勃勃地迎接‘智力體操’的開始。”老師應該具備這種創設最佳的教學環境的本領,有效地用好上課前的三分鐘,使學生對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將學習變成一種自我需要。因此,需要找到一種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方法,讓他們可以馬上被吸引,并對后面的學習產生興趣。經過長期觀察我發現一年級學生好動、浮躁,注意力不專注,行為不太受自身約束,而且他們性格迥異,安靜下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唯一相同之處是每次觀看視頻的時候學生注意力特別專注,連愛說話的學生也安靜了。利用這個共性,我試著課前播放三分鐘音樂或律動視頻給學生觀看。
視頻播放伊始,部分學生馬上端正坐姿開始認真觀看,隨著吵鬧聲逐漸變弱,另一部分學生會很好奇地停下觀望發生了什么事情。接下來,他們也會學著認真觀看視頻,這種自發行為很快就影響了全班。學生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不費一兵一卒紀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觀看《國旗國旗真美麗》過程中,很多學生還會模仿視頻開心地律動,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拓展延伸環節。
采用觀看、模仿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迅速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通過三分鐘視頻播放逐漸把學生的興奮點降低,專注力提高。現在課前孩子們都不會吵鬧,而是在期待我會播放什么視頻。他們內心既滿足,又認可老師的做法,規范管理一舉兩得。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低年級學生處分要愛自當頭,教育為先,不可厲聲呵斥,讓他們受到驚嚇。”教師為人師表,課堂語言非常重要。批評和鼓勵出發點一樣,但是結果大相徑庭。兒童的幼小心靈在逐漸成長,不要用言語刺傷他們,而要傳遞正能量來感染他們。我用演唱兒歌的形式代替對學生的褒貶。如:表揚學生時,我會演唱《早上好》,來表示我很開心;批評學生時,我會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來表示我已經發現你了,你就要注意啰!沒有犀利的語言和針鋒相對的眼神,方法新鮮好奇,孩子們樂于接收。
為了豐富課堂歌唱語言,現在我們還自創了《閉閉小嘴》《輕輕唱》(順時我還初步建立了歌曲演唱的要求,學生開始有了正確的發聲方法)等兒歌。興趣濃厚的孩子覺得評價歌曲太單一,還會自創其他兒歌在班級展示。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非常有激情,充分發掘了他們的藝術才能,激發了他們對音樂創作的濃厚興趣。現在課堂積極上進的學生越來越多,新創兒歌層出不窮。
如:在一(2)班音樂課堂,不管我表揚或是批評,全班都會主動輕唱兒歌。對來自全班的贊揚,孩子們會流露出幸福感和自豪感;對全班的勸告,孩子們會默默地安靜下來,悄悄地改正。學生有了自我約束和相互約束的意識,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孩子愛動,發出噪音,會影響教師上課和學生聽課。但作為教師不應該強制他們“不許動”“坐好”。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恰當地適應肢體語言,可以讓學生感到你的真誠和親昵,拉近師生的距離。”在音樂課堂上我會出示兩個音樂符號:X(音符-行進)、O(休止符-靜止),然后大家來表演一個游戲,但是大家一定要遵守游戲規則。聽到游戲學生很感興趣,基本都會遵守游戲約定。然后我會播放節奏感很強的樂曲,在出示X的時候,讓他們站在空曠的音樂室跟著我一起整齊有序地走動,時而會變換步伐或是加入其他肢體動作,如:手、頭、肩、嘴巴或與同學互動等;在出示O的時候,大家做一個安靜的音符靜止不動。課堂井然有序!
現在音樂課堂上孩子基本不會亂跑亂走,因為他們要等待老師的指令,明白玩也是要遵守規則的。洞悉孩子喜歡玩游戲的心理,結合音樂課堂設置游戲規則約束他們的肢體行為,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當學生發現課堂游戲比個人瞎搞有趣多了,自然就會把目光投向老師,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動作和噪音游戲了。培養學生主動遵守各項規則,動而不亂,亂中有序,學中玩樂,這就是音樂課堂管理機制中動靜相宜的魅力!
教師課堂語言重復太多,一年級學生要么聽不明白,要么不想聽、不去回應。為了與學生更好地交流,我把語言變換成音符、圖片等作為課堂信號來吸引他們,他們就像玩游戲一樣配合著。如:音符的聆聽,刮奏上行表示上課了,下行表示下課了。這樣讓學生多次聆聽自然音高的排列,有利于聽辨音高關系。
在聽賞樂曲時,可以用圖形或是線條來表示樂曲的旋律走向(他們會主動尋找適合的形狀,或是線裝、點狀等。如波浪線表示旋律連貫流暢、舒緩;小點表示旋律跳躍、輕快活潑;圓圈表示停頓等)。表達樂曲情感時,學生可以采用不同顏色來表示(他們會獨立思考什么顏色更貼切。如紅色表示開心激動,藍色表示無憂無慮,黑色表示灰暗、悲傷、害怕、恐怖等)。
課堂小變化,學生大轉變。豐富的課堂元素,減少了學生學習的枯燥乏味。音樂是一個開放性思維課堂,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聆聽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還拓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了解了不用文字也可以表達對音樂的情感抒發。因為這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法,孩子們在這期間自覺安靜地聆聽并描述,無形中規范了樂曲欣賞的要求。多元化教學手段在課堂管理中既培養了聽賞樂曲的好習慣,又營造了健康的課堂氛圍。
一年級孩子剛踏入小學校門,對于音樂課非常陌生,突發情況在所難免。除了運用正確的音樂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課堂習慣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
有一個孩子剛開學前兩周每次課堂上都望著窗外哭,說想回幼兒園,根本不聽課。比較起來,小學生活應該是少了對學生溫柔備至的關懷。于是,我每次課前都會蹲下微笑著與她聊天,然后播放有些活潑輕快的音樂以及音樂舞臺劇,與她一起邊看邊聊。剛開始她并不搭話,慢慢地她喜歡上這些活靈活現的音符,開始點頭搖頭,有時候還會和我說上一兩句,逐漸接受了我。后來她學習了二胡,還準備加入校民樂隊。現在的她變得堅強、開朗,課堂上積極主動。有次她說:“老師,我爸爸已經答應我長大以后做音樂老師啦!”
一年級音樂課堂是一個動態化的復雜過程,也是一門大學問,孩子們跨進小學校園時還沒有“課堂”“自律”這些詞語的概念。抓住音樂科學觀看、演唱、聆聽、律動的教學方法,與課堂管理相結合,可以在解放與規范、自由與嚴格中求得平衡,從而建立規范的課堂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