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玖聯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學前教育是由幼師和家長通過各種方法、實物,系統地、有計劃地對幼兒的大腦進行刺激,完善幼兒身體和大腦機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學前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階段,關系到一個人未來發展。因此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并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積極鼓勵各地發展學前教育,對幼師的需求量不斷增長。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設置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聲樂特長,滿足幼兒教育需求[1]。然而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綜合考慮到學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重視聲樂技巧的培養,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要求。聲樂教學多樣化要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多樣化,全面提升學生聲樂素養,為學生今后的教學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聲樂基礎知識和技巧,讓學生具備歌唱表演和技能,滿足學前教育的聲樂藝術教育的需求。因此,學前教育聲樂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服務的。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大多數采用聲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過分強調了聲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教學,沒有結合到學前教育工作崗位需求和職業素養的教育,導致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單位以后,無法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滿足不了幼兒園、早教機構、托兒所等學前教育機構藝術教育需求。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大多數采用傳統的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的講解示范是教學的重點,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進行練習和表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一味要求學生進行聲樂演唱模仿,沒有充分挖掘學生個性發展,導致很多學生只會模仿,缺乏創新,影響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展[2]。部分學生的聲樂基礎比較扎實,聲樂技能比較突出,這種大班課程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提高學生個人的聲樂水平。
隨著中西國家交往日益頻繁,美聲唱法在中國的推廣與普及,并與我國的民族音樂進行融合,逐漸形成了中國美聲唱法。聲樂教學不僅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態唱法等,而且還衍生了新的唱法,比如美聲民族唱法、美聲通俗唱法、民族美聲唱法、民族通俗唱法等。
1、美聲唱法民族化
傳統的民族唱法強調真聲,歌者采用腹式吸氣法,演唱時氣吸得深,但是量比較少,不利于高、中、低聲音的統一。美聲唱法民族化是民族唱法借鑒了美聲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吸氣量比較多,高音區以頭、口腔共鳴為主,增加了真假聲混合,讓高音不但亮麗,而且具有美聲金屬質感,可以有效增加了民族聲樂的藝術表演感染力和震撼力[3]。
2、美聲唱法通俗化
美聲在演唱時,需要打開演唱者的鼻腔、口腔、喉咽腔,從而達到聲音的通暢,在演唱的時候,主張真假音混合,在低音區可以用假聲演唱,高音區可以用真聲,從而達到聲音的統一。美聲演唱的時候,主張音色的強弱、明暗變化、聲音連貫、充滿金屬感。美聲唱法對演唱者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可以駕馭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由于歌曲的時代背景和場景距離大眾比較遠,不容易領悟歌曲的真實性。通俗唱法聲音自然,比較接近說話的聲音,中低音區一般使用真聲音,高音區用假聲,音量比較小,情感細膩,往往需要配合動作、舞蹈,需要配合擴音器。美聲通俗唱法是將美聲唱法的優點與通俗唱法結合起來,讓美聲從內容和表達方面更加接近演唱者,讓觀眾有自然親切感,容易被大眾接收和傳播[4]。
3、民族唱法美聲化
民族唱法強調純真聲,這種表達方式比較親切、富有情感,聽眾容易產生共鳴。但是這種唱法的聲音呼吸比較淺、聲音不圓潤、氣息不容易控制,且演唱者聲帶容易受損。將美聲與民族唱法結合,利用美聲在發音、共鳴方面的優勢,更有利于凸顯民族特色。比如《一杯美酒》,其發聲、呼吸等方面借鑒了美聲唱法,但是腔調和旋律采用民族風格,這就是民族唱法美聲化。
4、民族唱法戲劇化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各族人民由于生長環境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民族唱法。比如廣西的山歌、蒙古長調、陜西的信天游等等。戲劇包括戲曲與話劇,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京劇、川劇、黃梅戲、評劇等多種戲劇,話劇是上個世紀從西方引進來的戲劇形式。我國戲劇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理論,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戲劇演唱方法。比如在練習發聲技巧的時候,可以學習戲曲中的吊嗓子。通過吊嗓子,可以幫助學生擴展音域,讓學生的嗓子變得更加流暢自然,并樹立正確的發音技巧,學習戲劇的唱法,才能更好地演繹民族聲樂作品[5]。
1、豐富聲樂理論知識
聲樂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聲樂理論知識和學生聲音的訓練,忽視了與聲樂理論知識相關的聲樂藝術心理學、聲學物理、聲樂生理、聲樂語言、聲樂表演等知識。由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幼兒園、小學、早教機構等的幼兒教育工作。聲樂理論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相關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幼兒的心理活動、幼兒音樂語言特點,畢業后可以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在實施藝術教育活動的時候,綜合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從而提高藝術課程的效率和質量[6]。
2、實施小組授課
高職院校的聲樂理論課程大部分以集體課為主,一般情況往往安排一個年級或者專業相同的學生一起上課。聲樂實踐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大課形式并不適合實踐課程,因此實踐課程大多數采用小組形式,以5-8個人為小組,在教師的統一安排下,共同完成聲樂練習、表演以及評價等環節。通過小組授課模式,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聲樂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部分基本功比較扎實、演唱能力突出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個課的形式,幫助學生有方向、有針對性的學習,提高演唱水平。
3、豐富實踐教學形式
實踐教學是聲樂課程教學的關鍵,直接關系到學生聲樂藝術的實操水平。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聲樂實踐加強,采取多種實踐形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聲樂專業每年可以舉行聲樂藝術表演大賽,不僅可以為學生個人演唱能力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舞臺經驗,為學生畢業后奠定基礎。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歌唱比賽,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音樂選秀節目,讓學生與其他的演唱者進行交流、學習,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其次,教師還可以將教學現場轉移到室外,比如在學習《我愛你中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這些歌曲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到當地的自然風景區現場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更好的領域歌詞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才能帶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7]。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擁有聲音、視頻、圖像、動畫、文字等多種媒介的特點,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一些中外演唱家的演唱視頻,聲樂教學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到各種不同唱法的特點。以《把一切獻給黨》這首歌,戴玉強演唱的時候,聲音通透明亮,立體感比較強;王宏偉演唱的時候,聲音干凈明亮,線條比較清晰。同一首歌,不同人的演唱的感覺不同,有利于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式。
傳統的聲樂課程考核方式注重技能的考核,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真實聲樂水平。因此,需要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學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相機將自己演唱的作品上傳到班級或者校園貼吧、論壇,讓班級和學校的學生共同參與評價,教師最后給出綜合評分,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重視聲樂考核,而不是過去的應付教師[8]。其次,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大三、大四的學生在寒暑假聯系幼兒園或者早教中心去實踐,去現場體驗實際的幼兒教學場景。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
傳統的聲樂課程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對象,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豐富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全面提升學生聲樂課程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促進學生聲樂藝術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