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遼東學院
通俗唱法,原稱流行唱法,和美聲唱法不同,其主要特點是歌手難以控制喉頭的位置,同時在聲音流出方面比較自然,運用的過程當中比較注重情感的渲染和起伏,從流行歌曲表面形式進行分析,具有傳唱相對容易、上口較為快速等特點。隨著時代的日益發展,人們越發追求藝術造詣,通俗唱法逐漸地上升到了具有大雅的新境界,如周杰倫的《發如雪》一歌,其高音部分已經超過了兩個8度。與此同時,流行歌曲呈現出了多元化態勢,說唱類、搖滾類及具有地域風格的特色歌曲融入了通俗音樂中,歌手的演唱難度大幅增加,演唱水平和效果隨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對美學唱法進行分析發現,其發聲時的喉頭位置比其他唱法發聲時的喉頭位置更低,其音質往往是松弛、飽滿、明亮和圓潤的,具有金屬特色且富有共鳴。美聲唱法是目前公認的科學的演唱方法,具有持久性和彈性,音域也很廣闊,歌聲生動靈活、剛柔兼濟。
在歌唱的過程中,歌手應注意合理使用氣息。氣息是歌唱的支持力和根本動力,不管是通俗唱法、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都需要具備良好的氣息支持。呼吸方法主要包括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與胸式呼吸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常采取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則可以選擇任意一種呼吸方法,通常采用胸式呼吸法。在歌唱通俗音樂時,歌手要將下巴放松,盡量減少喉嚨逼緊的干擾,使氣息得到順暢流通而不受負面影響,吸氣時注意不要將氣吸得過深,要切實保障協調和平衡,同時要保障暢通性及自然性。
在運用通俗唱法發聲時,歌手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美聲唱法主要采用打開喉腔的方式來發聲,喉腔打開的大小將會對音色產生重大影響;民族唱法主要利用真假聲技巧來發聲,要求歌手喉部放松,避免喉部肌肉過于緊張,從而實現真假聲轉換自然,不留轉換的痕跡。在運用通俗唱法發聲時,歌手要自然移動喉頭,使聲音長期處于集中狀態,并對音量進行科學合理調節,避免音量過大,切實保障聲音具備律動變化,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促使喉、舌兩者之間能夠保持相對合適的距離,同時要切實保障氣息通暢性,從而保障聲音的自然感和親切感,其技術可以總結為“低聲區像嘆氣、中聲區如同說話、高聲區如同高處喊話”。
人體共鳴腔主要包括咽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以及頭腔共鳴。通俗唱法的共鳴和美聲唱法的共鳴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在教學美聲唱法時,教師需要注意喉頭可以打開唱,聲音方面要切實保障明亮性、圓潤性、豐滿性,要保證聲音具備良好的穿透力,聲區轉換要自然,不留任何痕跡,同時要切實保障真、假聲實現自然結合和統一。
在歌唱時,歌手要合理運用歌唱語言,其中歌唱發聲包括處置技巧及發聲技巧。我國民族聲樂文化注重聲韻學,要求歌手字正腔圓,運用美聲唱法時要吐字清晰、元音純正。通俗唱法和傳統的美聲唱法在風格特點方面存在顯著的不同,在語言方面也存在不一樣的要求。歌手運用通俗唱法時,無須重點考慮共鳴問題,通常在口腔的前半部進行處置,使口腔處于開放狀態,達到自然效果,保證吐字清晰、語言樸實及自然親切。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遵循民族唱法及美聲唱法的某些訓練原則,讓學生彌補自己在發聲過程中的不足。
綜上所述,通俗唱法并不需要專業技巧訓練和專業技能,旋律較為容易掌握,歌詞比較通俗易懂。在實際唱歌時,歌手無須遵守固定化的歌唱模式,要注重個性特色。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將演唱技術和科學發音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學生的聲音條件和聲音特點選擇合適的歌曲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