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蒙根娜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隸屬于甘肅省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南北兩側,縣域分南山和北山兩個不相連的區域,總面積66748平方公里,周邊與一個國家、三個省三個縣市接壤。下轄2個鎮、2個鄉,總人口16741人,其中蒙古族5446人,1950年7月解放,1955年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主要飼養絨山羊、牦牛、駱駝等牲畜。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相鄰敦煌110公里處,接壤新疆青海等省,處于祁連山西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肅北縣南北自然環境差異極大,南山地區南部祁連山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團結峰海拔5826.8米,為甘肅省最高峰;山麓為沙礫戈壁傾斜高平原區。北山地區為中低山和殘丘地貌,戈壁廣布。旅游景點有黨河峽谷、透明夢柯冰川、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個廟石窟等。
肅北蒙古族又稱“德都蒙古”“青海蒙古”,它是指青藏高原居住的所有蒙古族以及祁連山北部居住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德都蒙古語言上操蒙古族三大方言之一:衛拉特方言。肅北雪山蒙古族人民在早期的信仰為薩滿教,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由于佛教的流傳,薩滿教被藏傳佛教所取代,最終成為雪山蒙古族全民的信仰。因此,在雪山蒙古族人民的祭祀敖包祈福活動中以及祭火儀式活動中,喇嘛活佛的誦經祈禱便成為主角和重要內容,來祈福這一年更加的風調雨順。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婚喪嫁娶,那達慕大會等節日。其次,肅北雪山蒙古族人民的服飾也與其他地區的蒙古族服飾大不相同,語音文化習俗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的帽子是尖尖帽,而新疆蒙古族服飾則是圓頂帽。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顏色,樣式及其服飾上所佩戴的首飾。語言發音上也與東北地區蒙古族有所不同。
雪山蒙古族長調是蒙古族民間歌曲中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源遠流長,是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游牧生活當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草原獨有的音樂形式。肅北主要以雪山衛拉特蒙古族長調著稱。雪山蒙古長調在肅北草原時代相傳,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肅北雪山蒙古長調被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由于蒙古族分布比較廣泛,所以,蒙古族長調也有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同時,也有各地區不同的方言所形成的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民間長調。肅北地區流行的長調主流以色爾騰長調色彩區和夏爾格勒金長調色彩區為主。肅北蒙古歌唱家口口相傳,口承心授,以此傳承。
雪山蒙古長調音樂特點為音調激揚高亢,音域遼闊寬廣,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自由較長,旋律的悠長、起伏大、舒緩與草原的寬廣這跟它所在的環境也有關系。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詞曲結合腔多字少,以各種裝飾音點綴旋律。
雪山蒙古族長調演唱方式,具有十三、十四世紀蒙古族民歌特征。大部分歌曲的結尾,均有一段“愿朝政平安”、“愿佛祖保佑”的祈福詞語。演唱方式具有群眾性特點,男女老少皆可唱。可獨唱,二、三重唱齊唱等。雪山蒙古長調沒有固定的曲譜和演唱形式,具有一定的即興性和自由性,演唱時可根據個人情感來表現及改編。其內容有朝歌、宗教歌、婚禮歌、歷史人物歌、贊馬歌、英雄歌、酒歌、贊歌等,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歌曲。
長調歌曲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具有一定的群眾性和廣泛性。長調雖然是古老的民歌形式,但可以將其古為今用,發揮其獨特威力,為現代社會服務。家喻戶曉的《贊歌》就是長調民歌改變為新歌的典范。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都”,即長歌。音樂特色一般表現為音調偏高,節奏無規律,較自由,氣勢遼闊空靈有大自然的感覺,旋律起伏大、內容較為豐富、意境深沉悠遠、音調綿長遼闊。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草原則是“游牧民族”誕生和依賴的搖籃,而駿馬、牛、羊、又是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最早的長調就是以歌唱草原、贊美駿馬為主要內容。隨著長調的發展變化和功能上的廣泛擴展,肅北蒙古族長調的演唱形式開始增多。由于表現功能的不同以及內容的靈活多樣性,這種源于草原原生態的民歌體裁,也就由“室外”延伸到了“室內”。無論是在蒙古族大型的那達慕大會慶典上,還是婚喪嫁娶,甚至是家庭聚會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用長調音樂來表達內心的情緒。
雪山蒙古長調有獨特的發聲技巧,主要是通過氣息調控某些相關部位,從而發出一種顫音式的裝飾性效果。將這種人為的顫音蒙語稱為“諾古拉格”。雪山蒙古長調歌唱技巧注重呼吸運用,裝飾性強,音質飽滿具有穿透力,真假聲轉換自如等。肅北雪山蒙古族長調旋法上主要表現在歌詞的即興性、節拍的多樣性以及節奏的自由性上。
演唱形式特別,在演唱形式上,由一人“卡官”歌官主唱,其他人伴唱,但不能同唱,必須前后錯開著唱才有韻味,聲音的高低、粗細得有所不同才行。并且有一位專管唱歌敬酒的司儀安排起頭唱起,其他人稍晚一拍,以不同的聲音跟著合唱。敬酒也不能隨意,必須在某段歌詞結尾的部分才能敬人唱酒。唱酒也不能亂了前后順序,必須唱完相關內容后才能敬人唱酒,如《在可汗身旁》,首先唱給最大的王爺,之后相繼給夫人和各個大臣一一敬酒,不能亂了規矩。肅北蒙古族長調的形式特征是從頭到尾主音反復,歌詞比較多,曲調比較長,主旋律大起大落,因音樂節奏不同而抒發其思想情緒。
雪山蒙古長調歌曲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它被列入為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蒙古長調民歌不能離開草原游牧生活這個肥沃的土壤。如果離開了這個天人合一的美好環境,就會失去它的生存意義。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千百年來,蒙古歌唱家口口相傳、口承心授,以此傳承,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不同的結構和要素。
長調民歌具有一定的民族學、音樂學和歷史學的價值。從蒙古長調民歌中,能夠理解當地人民的民族歷史,民風民俗等。是當地蒙古族民間音樂中的一顆明珠,可以說,蒙古長調演唱藝術是代表蒙古歌唱藝術最高成就的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棗騮馬》、《黑走馬》、《百雀鳥》、《望高山》等《棗騮馬》是烏云畢力格演唱的長調專輯,原汁、原味、原生態。獻給尊敬的老師照那斯圖誕生七十三周年。雪山蒙古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原生態演唱形式,可稱雪山蒙古長調為游牧文化中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只要有草原、有牧人,就會有長調。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
布音娜,女,蒙古族,1962年2月28日出生。2011年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原生態協會委員。2015年1月5日全國“敦煌將”榮獲個人原生態專業組金獎,肅北雪山蒙古長調市級傳承人。
巴圖孟克,男,才來加布之子。1961年5月5日生。肅北縣民族民間文化協會會長、肅北蒙古族長調市級傳承人。2010年擔任肅北縣民間文化協會會長。2008年獲省區原生態民歌論壇理論研究研討會作品三等獎。
諾爾吉瑪,女,蒙古族,1982年5月生,國家三級聲樂演員,現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工作,肅北雪山蒙古長調傳承人。
道瑪曹,女,蒙古族,肅北縣烏蘭牧騎優秀文藝工作者,雪山蒙古族民歌長調傳承近日參加國際民歌大賽,進入總決賽全十強。
我:您唱蒙古長調多少年了?
諾阿姨:我從小就聽家里人在唱,我長調是1999年在內蒙古學習的,至今都在唱長調以及蒙古族民歌。
我:那您家里人都在什么時候會長調?
諾阿姨:家里人在游牧的時候,山上沒有信號,唯一打發時間的就是哼歌小曲。就像放羊的時候會唱悠遠一點的牧歌,藍天白云綠草環繞。在喂小羊的時候會唱緩慢的抒情的,可以使母羊放松下來。
我:長調中都有什么類型的呢?
諾阿姨:長調有贊歌,還有祝酒歌,宴歌,宴歌又分婚禮歌,喪歌,剪胎發歌等。
我:那您對未來的長調傳承有什么看法?
諾阿姨:長調的傳承是時代相傳,口承心授的。我們用長調歌唱生活,祈禱牛羊肥壯,草場肥沃。現在的科技在進步,時代也在發展,長調也要有新的發展。所以,我們這一代蒙古人更要推廣,研究蒙古長調。
我:您對長調有什么感覺?
諾阿姨:我對長調的感覺就是我對草原的熱愛與向往,形成對蒙古長調的內心感悟。長調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音樂,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原生態音樂,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長調歌曲給我的感覺是具有生態感、神秘感、凄美感、厚重感以及清純感。原生態的一切與宗教信仰相連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草原對我來說本來就具有神秘感,長長的調吟悠遠,有著讓人看不透的神秘感。長調中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對生活的從容不緊不慢,悠然自得的那種感覺。聽長調可聽出歷史,可以感受出它獨特的深厚韻味。草原人生活環境單純,人與人的關系也單純,連歌聲也是那么的清亮、清純無雜質。長調的傳承是時代相傳,口承心授的。我們用長調歌唱生活,祈禱牛羊肥壯,草場肥沃。現在的科技在進步,時代也在發展,長調也要有新的發展。所以,我們這一代蒙古人更要推廣,讓更多的人聽到原生態的音樂。長調歌曲可以陶冶人的心情,可以培養和熏陶人的情感,可以使人的心靈凈化,也可以使人回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