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齡 (廣西藝術學院)
美聲唱法在17世紀誕生于意大利,以科學的發聲方式為特點,目前,一些中學音樂教材有美聲唱法相關的音樂作品,但大部分安排在音樂欣賞教學模塊,學生一般是從聽覺視覺上去感受美聲,教師對美聲唱法的氣息、共鳴、發聲等技巧內容較少講授,所以學生缺少親身演唱體驗的機會,不能較好地深入了解美聲唱法。因此,在中學對普通中學生開展美聲唱法教學的過程較為困難和復雜。
聲樂作為一種歌唱藝術,是通過科學的聲帶發聲方法和藝術化的語言,它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流暢的音樂形成聲樂形象,充分展現演唱者的情感變化,巧妙地表達人類的情感。本論文以仁化第一中學的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針對該中學學生對美聲藝術的接受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務求能根據不同學生對美聲藝術的不同看法,設計有針對性的課程實踐教學方案,豐富學生對美聲藝術的感知,提升中學生對美聲音樂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提升音樂藝術的美育作用。
隨著我國中學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的基本模式,縱觀我國各地中學音樂教材建設歷程,中學音樂教材建設和發展已取得很大進步,其教育觀和編寫內容也隨之發展,但也有許多專業音樂教材建設會有一些不足,比如教師選用教材隨意性比較大、教材內容陳舊、教材編寫不配套、不規范等。
仁化第一中學運用的教材是湘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初中。這個教材把美聲知識歸類到欣賞課程當中,在一般的教學常規課中學生基本上不用對美聲知識進行深刻的學習。在欣賞課中,美聲歌曲不多,主要是對曲譜以及對歌曲中插畫的欣賞,并沒有具體的介紹到美聲歌曲的背景、歌唱技巧以及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內涵,美聲的專業知識較少涉及。
根據仁化第一中學初中三個年級音樂欣賞課的美聲內容授課情況來看,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仁化一中117名學生的抽樣調查中顯示,有41.03%的學生對音樂課上教師教授美聲相關的知識表示太復雜枯燥,聽不懂。調查還發現,教師對于美聲的教授與講解非常含糊,沒有具體的給學生講授與美聲相關的知識,只是播放美聲演唱的音頻,讓學生自由欣賞。所以導致了美聲唱法、美聲歌曲、美聲知識在課堂的普及程度很低。
1、單純聆聽體驗。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把美聲歌曲以音頻或視頻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自行欣賞,教師并沒有配合講解。
2、示范聆聽結合。音樂課堂上,教師會親自示范美聲演唱,但是并沒有涉及到歌曲教學。例如:在對《memory》的欣賞課中,首先,教師會播放音頻,學生進行第一輪的曲目欣賞,使學生對歌曲形成初次印象;然后,教師會進行對歌曲的演唱,加入自身的創作表演,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最后,教師會播放該美聲歌曲的音樂劇視頻給學生觀看,在老師的表演基礎上使學生對歌曲進行更深層次的欣賞。
3、聆聽學唱結合。在美聲歌曲音頻或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會選取歌曲中的典型樂句進行教學。但是在以美聲歌曲為主要授課內容的考核情況調查中發現,對于音樂欣賞課考核中以美聲歌曲為主要內容的考試,大部分學生對于老師提問的問題一無所知,無從回答,同時對于美聲唱法的了解和練習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少部分的同學能夠達到老師的要求。
通過對仁化縣第一中學的117名學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58.97%的學生表示沒有接觸過美聲音樂,大多數的學生對于美聲藝唱法不感興趣,有32.48%的學生覺得美聲唱法音色奇怪,無法接受,44.44%的學生聽不懂美聲歌曲的原文,不懂歌曲表達的意思,34.19%的學生因歌曲節奏不規律、旋律不朗朗上口、聽不習慣這類歌曲,26.5%的學生覺得美聲唱法演唱方式夸張,不喜歡,只有13.68%的學生對美聲唱法感興趣,喜歡聽美聲歌曲。因此美聲藝術在大部分學生中并不受歡迎。
意大利語是美聲的母語,美聲的發聲練習是以意大利的元音發音為參考。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外語歌曲最大的問題就是歌詞的學習,而他們對歌詞的主要學習途徑是通過聽音頻和視頻,模仿歌詞的發音和音調,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較容易接受,但不利于學生對外文歌詞的準確掌握。
因為流行音樂容易上口、互動性強、曲調流暢,所以受大多數學生的喜愛,由于美聲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較不規律,甚至許多宣敘調的朗誦性強于歌曲的旋律性,因此大多數學生覺得美聲音樂使人乏味,對美聲音樂難以產生興趣。
調查研究顯示,授課教師表示學生在美聲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并不高,以美聲歌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考核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雖然美聲唱法是以意大利語為母語的演唱方法,主要以外語演唱為主,但是美聲唱法既然在中國發展,就必然會與中國文化發生碰撞。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演唱技術的掌握與鞏固,教師在美聲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篇幅短小的教材以外的中國美聲作品給學生欣賞、學習,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聲唱法,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是演唱實踐機會,從而提升學生對美聲藝術的學習效率。
對于美聲課程的設置,學生的想法和意見也是各不相同。在調查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針對美聲藝術的課程教學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意見。根據對仁化一中的117名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73.5%的學生表示中學有必要開設美聲課程,雖然對美聲藝術并沒有過多的了解和基礎,但開設美聲課程對于自身的發展是有益處的,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時又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并且對于美聲藝術的推廣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支撐點,教師需要認真講解教材。聲樂教學是中學聲樂教育中重要的技能教學,中學聲樂教學所需要的教材建設起步較晚,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結合仁化一中音樂課程的需要,在不同的教材中選擇適合的曲目。并對學生的接受情況和教材的曲目進行分析,通過教材與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來傳遞給學生更多有用的知識。
“教無定法”,在教學中并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法適合于美聲音樂的教學,但教學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需要形成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現代美聲唱法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那么如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關。因此在美聲唱法的教學中不能再采用舊有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應著重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全面地、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緊扣基礎聲樂課程性質設計框架,分階段明確教學任務。
美聲唱法的教學中,由于教師在專業水平、教學思想、藝術修養、審美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在選擇歌曲上各自為陣、主觀隨意,學生也沒有自己選擇曲目的權利,通常由教師選擇比較專業化的歌曲作為教學助攻達標的方向,而對民族民間歌曲、美聲音樂、戲曲僅做限選,對現代的流行音樂歌曲一味排斥,這種教材選用方式和教學觀念的隨意性和認識的偏差,不僅影響學生的音樂知識結構,而且阻礙了學生在獲取音樂知識過程中創造能力和獨立思維的培養。教師應把技術訓練與音樂訓練相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使教學氣氛活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著重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進而引起學生對音樂藝術再創造的追求,最終達到揭示音樂藝術的奧秘,突出“應用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特色。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獨立學習能力,那么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美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所要接觸到的美聲知識進行一個情景式的闡述,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分組討論;接著讓學生闡述自己對所學美聲知識的看法和想法。其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培養學生的基本演唱能力,加強學生發聲練習、歌唱姿勢等教學;以及在美聲歌曲中的歌唱咬字學習,培養學生學會自主聽辨自身的咬字準確性;以及在美聲歌唱中的呼吸學習,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在歌曲中分句,并根據句子的長短運用不同的呼吸方式,打破傳統的中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對中學生美聲音樂學習的培養途徑和模式,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為了更好地在每周一節的音樂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音樂知識,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合理地做好課程進度預測、課堂時間規劃,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教師可以跟學生分享美聲藝術相關的一些歷史事件、音樂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氣氛活躍、充滿樂趣的音樂課堂,是教師對課堂進行掌控的首要條件。
在聆聽欣賞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旋律的強弱變化、音高起伏,從直覺感性的角度體驗歌曲的樂音色彩和情緒變化。教師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現場演唱、表演,增加學生的現場體驗感受,提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觀察力。
在識譜學唱的環節,教師應根據美聲歌曲的難度以及學生的掌握能力,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如果歌曲篇幅太大,則選取歌曲片段進行教學;如果歌曲音調過高或過低,則需要進行移調教唱。
對普通中學生來說,音樂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完成,而課后一般較少進行知識回顧,因此,教師需要嚴格做好課堂教學計劃以及給學生制定課后作業,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最大化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吸收。
美聲唱法的教學工作正在不斷發展變化,其教學理念,方法和內容將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改進,因此,聲樂教學的藝術性,科學性和合理性需要我們繼續研究和探索。本文通過對仁化中學美聲教學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了該校的音樂教材、授課情況以及學生對美聲藝術的接受程度,根據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美聲藝術的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