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穎 南京市秦淮區少年宮
在中西美術史上,繪畫空間畫法在視覺表達方面具有顯著差異與區別,具體而言,西方繪畫比較強調“焦點透視”,而中國繪畫則側重于“散點透視”,對事物觀察的方向性具有不同的典型特點。本文通過研究相關內容,對中西繪畫空間畫法的視覺進行了分析。
為明確繪畫空間畫法的不同視覺,我們必須先明確“近小遠大”的基本概念。如果在空間某一位置設定一個事物,觀察者在一定距離內對其進行觀察,并保持目光直線與物體中心線一致,則隨著觀察距離的變化,該物體會出現“近小遠大”的視覺效果,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均會獲得相同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感知“近小遠大”的同時,觀察者還可感知到“近大遠小”“遠近平行相等”等諸多空間視覺,這為有針對性地分析中西繪畫空間畫法的視覺差異提供了基本保障。長期以來,相關部門對中西繪畫空間畫法的視覺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與探索,在繪畫空間畫法實踐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現實成就,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為新時期更好地推動繪畫事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與活力。根據特定觀察結果可以發現,人的視覺是整體的、系統的、層次化的,而不是孤立的、零散的、單一化的,其中包含了可視深度等主要影響因素,無論“焦點透視”還是“散點透視”,它們所需要營造出的視覺效果均應該保持相對柔和與平衡,與人們的審美觀念相吻合,迎合人們的生理學特征。同時,僅通過一只眼睛是無法看到某一事物全貌的,必須在“焦點透視理論”的支持下,全面客觀地審視某一事物的外在表現特點。在“焦點透視”理論下,我們需要首先設定模擬畫面,并以事物圖像為參考,感知視距遠近的視覺現象。在當前形勢下,深入探討視距問題,對更好地辨識中西繪畫空間畫法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傳統中國畫中,人們將空間表現手段稱為“遠近法”,而隨著繪畫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實操經驗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將“遠近法”演變成了“散點透視法”。盡管在當前美術業內,繪畫者的空間表現方法存在差異,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基本繪畫理論基礎上的,且具有一定的依據性與參考性,在實證方面從來不缺少例證研究。一方面,中國傳統繪畫是需要用雙眼感知繪畫作品魅力的,而西方繪畫則更多地依據“透視學”的單眼視覺,這種狀況已經逐漸發展為中西繪畫空間畫法的關鍵差異,這與我國唐代王維《畫山水訣》中說的“遠山需要低排,近樹維宜拔迸”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傳統中國畫注重畫面全部景觀的表達,往往恢宏磅礴,氣勢如虹,其中蘊藏著“近小遠大”“遠近平行相等”和“近大遠小”的基本繪畫要義。也正是因此,中國傳統繪畫更加注重對全景式構圖方法的應用,對房屋、樹木、河流、山石、人物等繪畫要素進行全方位展示,營造出層次感與立體感,韻味無窮。而西方繪畫在空間畫法上則強調對某一細節的描繪,不注重在宏觀角度上對繪畫框架的科學控制,無法營造和表達出與中國傳統繪畫相類似的意境和情感。這種狀況的存在,從根本上來說是中西方審美差異造成的。在我國傳統繪畫中,“無視點”的表達最為突出,可通過多種不同角度對自然事物進行表達與呈現,因而不存在多點透視的視點和透視框架。無論中西繪畫空間畫法的視覺效果存在何種根源上的差異,均應全面客觀地進行對待,也正是因為在繪畫領域存在這種差異,才使世界美術更具美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認知能力越來越強,認知范圍越來越廣,在繪畫領域表現為對生存空間的揭示。畫家是對社會美感進行充分提純與加工的關鍵角色,在表現人類認知水平、拓展人們認識空間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縱觀中西美術史可以得知,畫家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創造出的繪畫空間畫法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準確客觀地反映著人類思維對空間的認知。首先,畫家的空間探索是建立在視覺上的,是由特定視覺衍生而來的,畫家將不同事物通過視覺的感知表達在畫布上,使立體的事物平面化,再通過特定繪畫手法,將平面化的繪畫賦予立體化特征,實現繪畫面向對象的過程轉移。其次,人類知覺水平始終處于動態化變化狀態,在積累一定經驗并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后,這種變化狀態將趨于穩定化,在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過程中取得空間畫法的升華。西方人注重邏輯思維,中國人注重直覺悟性思維。上述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畫家在空間深度畫法方式上的不同,進而使各自相應的繪畫思維占據各自美術領域的主導地位。中國進入近現代以來,受西方繪畫空間畫法的影響極為顯著,出現了一定的融合跡象,同時西方繪畫也廣泛吸取部分中式繪畫的要點與精髓,在表現手法上同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使中西方繪畫邏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構建穩固的世界美術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