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楓 婁底市博物館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追求藝術的需求的增大,美術館的社會職責不僅作為美術典藏與欣賞的場所來使用,還承擔公共教育職能。美術館在發展過程中,除吸引參觀者在美術館接受藝術熏陶外,還要利用參觀者進入美術館參觀的短暫時間,增強公眾的藝術審美能力,進而提升公眾的藝術素養。當前,由于民眾素質參差不齊,一方面,沒有接受正規美術知識培訓的普通民眾在參觀美術館時常常是以“看熱鬧”的心態,沒有藝術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擁有專業美術知識的人僅僅依靠參觀和參考書面說明等方式,不能準確把握、全面理解美術作品表達的作者意識及藝術審美觀點。因此,要不斷深化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就必須讓藝術與參觀者零距離接觸,使公眾充分了解作品內涵及審美方法,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公眾的藝術素養。
在美術館進行宣傳教育時,相關工作者可以采用互聯網手段構建美術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網絡用戶可以在電腦、手機上觀覽作品、獲取相關信息。美術館公共教育應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走近觀眾,傳播美育種子。網站和參觀者平臺要對每個展覽、每件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平臺,參觀者對展覽作品能夠形成大概了解,這樣才能讓參觀者在短時間內感受這些作品的意境,從而增強公眾的藝術鑒賞力。同時,美術館也可以將這些資料打印出來,制成宣傳冊,這樣不僅能提高美術館的知名度,還能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參觀。另外,現代美術館展覽中應納入數碼作品、手工作品等,這些貼近民眾生活的展品,更能使參觀者產生共鳴,從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藝術的美,提升自身藝術審美素質。例如,日本的美術館非常重視展覽手冊的設計及內容呈現,其讓參觀者帶走這些紙質宣傳物,將美術館的藝術影響帶入生活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人們的藝術審美。
現代三維立體數碼化技術的研發及在美術館中的應用,既能充分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又能有效保護珍貴作品。在美術館運營過程中,相關工作者要不斷進行現代科技的研發,充分保護館內珍貴藏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改善傳統美術館內只展示繪畫作品無法激發人們興趣的現狀,利用數碼作品、手工作品等拉近參觀者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過去,參觀美術館的均是接受過正規美術專業知識的人士,極少有普通民眾參觀。加之以往的美術館沒有針對普通民眾進行過作品宣傳。隨著美術館公共教育職能的體現,擴大美術展覽涵蓋的人群成為美術館發揮社會責任的關鍵所在。因此,美術館首先要構建志愿者隊伍,利用志愿者的力量,在展覽講解中有針對性地服務不同人群,如將美術館內的藝術作品資料和藝術審美意識帶到殘疾人群、監獄人群、老年人群等社會各個層面。美術館在舉辦作品展覽時可以利用某一節日進行靈活展覽,如中秋節在中國象征團圓、和美,美術館可以借助這一主題,利用家庭、國家、和諧等主題的作品進行展覽,激發參觀者的思鄉之情、念親之思,從而讓參觀者將自身情感帶入對作品的欣賞中。美術館還可以組織志愿者深入學校、社區、企業、農村開展送書畫等文化惠民活動,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美術館要注意日常的經營,深刻認識到自身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在活動安排上除了要體現藝術性外,還要立足民眾生活,貼近社會發展,確?;顒拥目蓞⑴c度和趣味性等,實現美術藝術與民眾零距離,切實增強民眾的藝術審美素質。
人們對家鄉有著不可磨滅的感情,因此,美術館在舉辦展覽時,要充分展現當地特色,貼近當地民族文化,展現民眾情感標志,這樣才能將美術館打造成當地的“特色”,引來更多參觀者。首先,美術館在外觀設計方面可以采用當地風情人文進行建造,將美術館與當地人文內涵融為一體,增強當地民眾的內心歸屬感;其次,美術館要充分了解受眾的特點,依據受眾的興趣傾向等進行精準定位,激發受眾的參觀興趣與熱情;最后,美術館可以和當地的高校、博物館、教育機構等展開合作,促成藝術結合專業教學的跨領域合作,從而實現美術館成為實現大眾終身學習和推動社會藝術人文發展的根本目標。
美術館要秉持公共教育職能,采用種種手段拉近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強民眾藝術審美意識及素質。在美術館的社會定位中,公共教育占據很大的比重,美術館不僅要實現為公眾服務的基本目的,還要通過自身職能對民眾開展藝術教育,從而進一步發揮更深層次的社會職能及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