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莉敏 華北科技學院藝術系
□翟 航 河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從歐洲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藝運動,到包豪斯影響下的機械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從經久耐用、古樸典雅的明代家具,到現代社會快時尚的、色彩鮮艷、花樣繁多的商品。社會的飛速發展,帶來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西方發達國家自20 世紀60 年代后,中國部分發達地區自20 世紀90 年代后,進入了一個在物質上極大豐盛,社會重心由生產過渡到消費,文化趣味由精英轉向大眾的豐裕社會,稱為“消費社會”[1]。傳統的社會生產只是滿足生存的必需,然而今天,消費已然成為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消費者的需求超越了商品本身的質量和功能,已然跨越到精神層面,這一轉變使得美學與商品經濟在消費社會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2]。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命題最早是1988 年由英國人邁克·費瑟斯通(M.Featherstong)在新奧爾良“大眾文化協作大會”上提出的,指的是審美活動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隨著各類商品的日益美學化,設計美學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中,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用審美化的方式來欣賞,它已經不再只是高雅人士的專有,而是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是精神價值的代名詞,深深地打上了當今時代的消費烙印和價值標簽。
消費時代的來臨,使設計美學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追溯到中國古代,對美的追求僅僅是少數貴族的特權,“美”的概念是相對而言的,與物質生活和階級層次是相對應的。尋常布衣百姓為生活而奔波勞累,溫飽尚且不能滿足,更不要說精致華美的衣裝和堂皇的住所,以及由豐富的物質生活升級而來的精神滿足感。而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人都擁有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權利。大眾成了審美的主體,設計美學走下神壇,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把目光轉向西方,19 世紀中后期,巴黎豪放派與先鋒藝術中,生活方式是一個重要主題,這種既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又關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和塑造為藝術與知識反文化的審美愉悅之整體中的雙重性,與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對新品位與新感覺的追求、對標新立異生活方式的建構(它構成了消費文化之核心)聯系起來[3]。20世紀初期,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等超現實主義,追求的是消解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達達主義代表人物馬塞爾·杜尚曾說:“不存在所謂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旨趣,藝術可以隨便是什么東西。”這種審美化的思想,逐漸消除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為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為生活”。誠然如此,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廣大消費者對服飾的挑揀、對食物的采選、對住房的挑剔、對交通工具的選擇、對居住環境的要求等,都開始日漸日常化和審美化。消費社會及其文化是構成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重要語境,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被徹底世俗化,成為當代日常生活的一個指標[4]。這個審美指標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近些年來受年輕人歡迎的日本品牌優衣庫、無印良品等的出現。這些流行品牌通常會以日系極簡風格和舒適的面料為特色,不會有繁復的花紋和線條、飽和度高的色彩,更多的是整潔舒適的剪裁、簡潔干凈的色調、恰到好處的裝飾等,就連店面的配套音樂都散發著禪意美學的意味,體現出一種不依托外在、簡單而樸素的生活美感。結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狀態,我們不難將商品本身與年輕人反向追求的寧靜、恬淡的生活態度結合起來,即商品的外在恰巧烘托出人們對內在精神價值的追求,當今快節奏的消費社會里,人們逐漸掌握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生活方式,日漸彰顯了個人生活品位,同時更加強調帶有時代屬性的自我身份和精神認同感。
隨著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消費者開始提升對商品“美”這一層面的需求,而最直觀的就是商品的視覺審美,小到手機、碗筷,大到房屋裝修,都越來越追求視覺上的時尚、感官的刺激、形式上的新穎。同時,這也催生出了一個逐漸興起的價值導向,即功能性退居其次,商品的視覺審美優先于功能性,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如裝飾、造型等元素等成了人們首選的考慮因素。在快速消費的時代,原來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然變成“酒香只怕巷子深”,生產的迫切性、欲望實現的迫切性、大眾傳媒的塑造等,或許已經讓消費者沒有時間真正對商品的實用性做出一些思考,只能通過商品的視覺表征和對功能的淺顯理解去快速判斷其價值[5]。“設計美學”這一概念已經不再是物質匱乏年代的稀有詞匯,選擇商品的準則也不再是“實用”“耐用”“堅固”,取而代之的是“美觀”“新穎”“潮流”。對于當今社會的消費者來說,商品的視覺表征及背后的美學精神要素,如自我歸屬感、社會認同感、精神愉悅感等,或許才是商品真正的價值所在。
消費者重視直觀的視覺審美這一現象,一方面是當今社會生活品質和精神文明提升的體現,另一方面則具有明顯的消費主義特色,體現了消費功利化的一面。在這種消費思潮的影響下,人們更加注重的是商品的直觀審美而不是其實質,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這種風潮的存在,商品質量和功能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市場上眼花繚亂的包裝、琳瑯滿目的商品形式,無一不引導著消費者的生活經驗隨著直覺進行轉化。更甚者,如過度包裝、過度設計等現象,則能夠反映出社會上的虛榮心泛濫、風氣不正等問題,這是商品的設計美學向消費主義靠攏的一種負面體現。設計美學深深地融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在提升商品視覺審美屬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當然,社會的發展是均衡的,從辯證角度看,有利必有弊。不過在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消費者通過商品直觀的視覺審美來反向確定自己的身份和歸屬,是以設計美學為導向的消費社會發展的一個最顯著映像。
設計美學化不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外部層面,消費社會中,人們也開始愈加注重內心的感受,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的崛起,使得設計美學和心理活動結合得越來越深。“現代美學之父”、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感性和情感的哲學,人的情感最為豐富[6]。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心理,審美心理正結合著當前消費社會的風貌發生了改變。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一書中簡單介紹了三個層次的特征關系:本能層次的設計注重外觀;行為層次的設計關注使用的愉悅感和效用;反思層次的設計關注自我形象、個人的滿足記憶[7]。這里的反思層次則是審美心理層面的活動,即商品使用起來是否有精神方面的愉悅感、使用后的滿足感、身份價值的認同感等。反映這種心理活動現象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直播賣貨平臺的流行。電商發展迅速的今天,新媒體營銷推廣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線上直播購物成了時代消費的新潮流和新時尚。例如,著名的電商主播李佳琦靠美妝直播起家,巧妙地把握住女性消費者的審美心理,通過最直觀的親自嘗試口紅顏色、在線涂抹護膚品等與消費者建立情感利益,并通過心理暗示和時間壓迫,從心理層面讓消費者自愿購物。這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信息傳遞,而是通過所推銷的商品有關或無關的形象來操作人們的趣味和心理欲望[8]。這一購買流程的核心實際上是抓住了大眾的審美心理。電商直播賣貨平臺善于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善于創造心理需求,商品背后隱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能力、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才是打動消費者的真正籌碼。
社會的發展必然催生出更多對“設計美學”的精神需要,消費者一方面需要正視消費主義,正確理解商品的價值導向,將設計美學屬性發揚光大,使其真正滿足自身的需要與偏好;另一方面不能過分曲解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意義,讓商品脫離功能價值而過于強調精神屬性。作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主體,消費者應從審美的角度出發,理性看待消費,在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和道德素質,涵養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以真正的美去提升商品的創造性,讓設計美學真正發揮其精神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