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星琦 李玉明 吉林藝術學院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的表現力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內容之一,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在傳統的舞蹈教學中,教師過于側重舞蹈的理論知識和動作技巧的教學,導致學生作品展示時更注重技巧展示,而忽視了以情動人。此外,在訓練中,教師往往讓學生模仿他人的作品,沒有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難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因此,高校教師教學指導時,如果能從學生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服裝造型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則能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藝術表達能力。舞蹈藝術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這要求舞蹈演員具有探索的精神,能夠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將舞蹈內涵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能夠打破現有教學的局限,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豐富舞蹈的表現形式,使學生構建出屬于自己的舞蹈風格,提高學生的舞蹈創新表達能力。
良好的舞蹈表現力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舞蹈基礎功底。舞蹈的肢體語言是豐富舞蹈表現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在很多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舞蹈基礎訓練,從各方面著手,如舞蹈的理論知識、基本工作、基本技巧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訓練基本功的習慣,引導學生對舞蹈進行細化,為表現優秀的舞蹈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多種資源,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豐富理論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提高學生對舞蹈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技能訓練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動作細節,確保學生的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到位,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舞蹈動作的藝術性及準確性,強化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舞蹈藝術起源于遠古時代,它在當時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舞蹈動作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提煉與豐富。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注重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體驗生活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舞蹈意識。
要想展現優秀的舞蹈作品,舞者必須借助多元的內容,如音樂。俗話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舞蹈過程中,如果沒有音樂的配合,就會顯現舞蹈缺乏活力,使舞蹈的藝術魅力大打折扣。與音樂的配合,能使舞蹈的魅力大放異彩,舞蹈演員也會跟隨音樂更好地表達情感。在音樂的渲染下,舞者可能會產生更多創新想法,使舞蹈更有欣賞感。因此教師應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音樂配合舞蹈,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教學孔雀舞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此相關的優秀音樂作品,如《月光下的鳳尾竹》《雀之靈》等,并以此為背景,激發學生對孔雀舞的想象,引導學生將音樂、動作、情感三者高度融合,進而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
學生在每天的訓練中不能忽略文化課學習。舞蹈是一種文化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展示舞蹈作品的過程中,舞蹈演員能否從文化的角度解讀舞蹈內涵,決定著其能否從情感的角度來表現其對社會的作用力。所以,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還要加強文化課教學,豐富學生人文歷史知識的沉淀,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豐富學生的藝術表達情懷,使學生真正理解舞蹈作品的文化內涵,讓舞蹈藝術表達充滿人文情懷。
綜上所述,舞蹈的表現力、學生的藝術意識是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藝術的特征,加強基礎訓練,豐富學生的肢體語言,使學生通過舞蹈清晰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并注重音樂和舞蹈的配合,這樣才會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同時,舞蹈中節奏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加強對文化課的學習,才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舞蹈相結合,產生靈感的火花,從而提高舞蹈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