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珍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是面向學生終身發展,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小學德育教育的最終追求。遵從“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讓學生從德育教育中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去塑造學生高貴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今年正值新冠疫情,是我國正在經歷的一場考驗,檢驗了我國人民共克時艱、眾志成城的決心,也是對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大挑戰,學生面對突變的社會環境,緊張的社會氛圍,雖是挑戰,也是教育機遇,找到合適的時機,引導小學生通過此事去思考、感悟、理解、珍惜、升華生命的內涵,同時可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教育,促進學生思想的發展與提升。
在疫情期間,教師失去了相關的教學條件,不能面對面的引導、教育學生,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唯一方法就是網絡,借助的后盾力量是家長,但是農村小學,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在思想上對德育教育工作的認識不足,在條件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必要的主科教學都是很困難的,對于德育教育的配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通過微課、微信、網絡平臺等開展的德育教育,達不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由于疫情期間教師采用的是遠程教育,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多以理論說教為主,難以開展集體性的德育活動。而小學生由于長時間待在家里學習,活動場所也僅限于家中或附近范圍,所以很快就對教師的說教感到厭倦,因而教師對他們的德育教育也難以轉化成德育教育效果,德育教育課堂缺乏實質性的作用。
在疫情期間,小學生居家活動,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行為大部分由家長負責管理,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只能夠督促家長代為執行。國家教育部門開展“停課不停學”活動后,學校雖然陸續開展遠程教學活動,但為了追求教學進度及學習成績,多數教師把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對小學生的主要文化科目的教學上,而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經常出現不開展德育教育或者占用德育課堂時間的現象,使得疫情期間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的教育出現脫節,影響了小學生良好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體現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用自己的人生去詮釋什么是道德,良知,信仰。小學生作為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其思想品德的養成對于其未來的成長及整個國家的精神文化發展方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生的成長往往更多地受到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的影響,而不是受到其學習知識多少的影響,所以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始終是對小學生教育的首要內容。在疫情期間,學生沒有在學校接受教師的直接監督,容易松懈或者轉變,因而教師更加注重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加強監督的同時,還要凝聚家長的力量,靈活使用在線課堂、微課學習及德育教育宣傳等方式,不但對小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還要使家長明確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得到家長的配合,進而使得小學生保持健康的思想狀態并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收能力也比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但缺乏耐性,如教師一味重復書本上的教學內容或者是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小學生最容易感到乏味,尤其是他們在手機或者電腦屏幕聽教師講課時更加容易分心或者失去學習興趣。那么教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疫情環境下,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時事這個特點,利用與疫情做斗爭的英勇事跡或者話題,對小學生開展愛國教育、法制教育及集體教育等德育教育,進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樹立正確的認識。例如,對于疫情期間國家要求不要外出串門,或者要求一定要戴口罩外出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教育小學生這需要人人遵守;另外,還可以教育小學生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問題,疫情期間要求戴口罩出門,這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對社會、對他人健康負責;此外,大多數人對新型冠狀病毒敬而遠之,但一線醫護人員卻始終堅守陣地,細心醫治、照顧患者,還有大量的醫護人員主動申請到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抗擊疫情,甚至還有不少人因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就是愛國、愛社會、愛人民的表現,這就是醫護人員的敬業精神。教師適當結合這些我們關心和熟悉的事跡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和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小學生深刻認識到遵紀守法和愛國、愛社會的真正含義。
疫情終將被中國人民的努力和毅力所打敗,祖國終將恢復繁榮富強,學生也終會回歸校園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做好線上線下中德育教育的銜接工作,既要對線上德育教育進行總結,找到學生中在家能自主學習、認真完成德育任務的德育小榜樣,向同學進行宣傳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看齊意識,又要對線上德育工作進行再梳理、再講解,讓學生從此次疫情線上德育教育中能掌握方法,了解理念,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小學生思想道德及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當前新冠疫情這一特殊的時期,教師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資源,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信息,把德育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并利用有利條件促使他們把思想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實踐,以此實現小學德育教育,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