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晶/鄭絢 (新疆藝術學院/南昌航空大學)
贛南采茶舞蹈承載著客家人民幾百年來的民族情懷,是客家民族文化的象征,受到當地民眾的推崇和熱愛,現如今通過教育的形式弘揚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各地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贛南采茶舞蹈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引入學校教育,對學校教育和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贛南采茶舞蹈是客家人民幾百年文化藝術的結晶,其獨特的舞蹈風格,如矮子步、扇子花、單水袖等,是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優勢,將贛南采茶舞蹈引入學校課堂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藝術的陶冶中感受地域文化特色,更有助于學生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感受贛南采茶舞的獨特性,在欣賞的基礎上體驗舞蹈的創作過程,充分感受贛南采茶舞的韻味。
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保護本土文化的意識。贛南采茶舞蹈獨特的舞蹈風格具有深厚的教育價值,贛南采茶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主要通過矮子步、扇子花、單水袖三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以扇子花為例,扇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用品,區別于生活中的扇子,贛南采茶舞中的扇子在邊沿有一圈彩綢作為裝飾,“扇子花”主要依靠手腕的力量將扇子舞出不同的花樣,有按扇、抖扇、擺扇等多種形式,在贛南地區有“采茶戲無扇子,好比吃飯沒筷子”,可見“扇子花”在贛南采茶舞蹈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贛南采茶舞蹈中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學校教育中才能發揮區別于普通音樂課程的藝術魅力,凝聚了贛南地區文化特色,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保護當地藝術的緊迫性,提升學生保護地方藝術特色的責任意識。
贛南采茶舞蹈興起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現如今,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傳統的文化藝術受到巨大的影響,以傳承人才的培養為例,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窘境,青年表演者過少,專業演員呈現老齡化發展態勢,優秀的傳統文化后繼無人不免令人唏噓,基于此,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
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是保持民族多樣性的重要舉措。贛南采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客家文化的代表符號,隨著采茶舞蹈的沒落,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和藝術性也將隨之沒落,藝術的魅力在于多樣性,而現如今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越來越趨同化發展,長此以往,各民族文化特色將逐漸失去生機,這不僅是中國藝術史上的損失,更是世界藝術的重大遺憾,重視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就是重視民族的多樣性,是豐富中華文化的重要舉措。
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有利于提升群眾的凝聚力。贛南采茶舞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血,承載著客家人對先輩的懷念和尊崇,寄托了客家人的生活信念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發揮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不僅時時刻刻提醒著客家人謹記先輩的遺訓,還鼓舞著客家人艱苦奮斗,成為客家人為幸福的生活努力奮斗的精神寄托。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更有助于贛南人民團結一心,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奮斗。
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在實際教學中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卻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學校重視不高。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學校的決策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方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已取得巨大的進步,但對于贛南采茶舞蹈等類似的小范圍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學校領導的重視不高,藝術教育多停留在基本藝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情操和藝術素養,相較于語、數、英,音文理科教育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學校對贛南采茶舞蹈的重視不高,直接導致學校藝術教師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意識不高,學校缺少相關的傳承活動和必要的宣傳,相關校本教材的缺失,學生對贛南采茶舞蹈的興趣不高,是影響贛南采茶舞蹈教育傳承的最大障礙之一。
其二,校本教材的缺失。贛南采茶舞蹈作為贛南地區的特色藝術在校本教材的編撰上要依靠當地政府的統籌規劃,需要當地經驗豐富藝人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編撰一套針對不同年齡、難度適宜的校本教材,不僅能為學校開展相關課程提供依據,而且能讓學生學有所依,拓展學生課余生活,幫助對此感興趣的學生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但由于諸多限制,現如今并沒有一套專門的校本教材,即使有學生或教師對贛南采茶舞蹈感興趣,也只是極個別現象,沒有形成學習系統,在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中難以發揮作用。
其三,相關專業教師匱乏。贛南采茶舞蹈是在民間發展起來的傳統藝術,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專門的課程或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而贛南采茶舞蹈的專業演員多是通過拜師學藝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在學校教育中的音樂教師對贛南采茶舞蹈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由此導致即使部分學校開展相關校本課程也會因為相關師資力量的匱乏而不了了之,現如今教育的蓬勃發展,在學校教育之外,有豐富的課外輔導資源,相對而言,家長選擇課外輔導多基于功利性目的選擇鋼琴等熱門的樂器,以期在孩子未來的擇??荚嚨戎卮缶駬衩媲澳馨l揮部分作用,因而在校外教育資源中也幾乎沒有相關的教育培訓,相關專業教師的匱乏使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缺少了人力資源的力量。
其四,學生興趣不高,傳承意識不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學生休閑娛樂的方式已發生巨大的改變,每天都有新鮮的事物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對于現場表演為主的贛南采茶舞蹈缺乏興趣,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贛南采茶舞蹈傳承的重要意義,缺少傳承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現如今,從國家到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贛南采茶舞蹈在面對教育傳承危機的同時,也迎來了眾多發展創新的機遇,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更多的重視和參與。
學校領導對學校的發展起到引領的作用,要促進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的首要環節是引起各校級領導對贛南采茶舞蹈引進校園的重視,只有學校領導對相關工作的重視才能上行下效地確保贛南采茶舞蹈走進校園的順利實施,這需要政府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如制定贛南采茶舞蹈走進校園的工作方針,大力宣傳贛南采茶舞蹈教育傳承的重要意義,舉辦與贛南采茶舞蹈的知識競賽,舞蹈比賽等多種形式,政府的重視為學校領導指明了方向,引領更多的學校追隨政府的腳步,大力發展贛南采茶舞蹈走進校園,促進贛南采茶舞蹈的教育傳承。
贛南采茶舞蹈作為贛南地區的一大地方特色使當地非常突出的校本課程資源,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宣傳和推廣,不僅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形成自身的教育優勢,而且能更加突出地方特色,使贛南采茶舞蹈成為贛南地區的文化品牌,促進地方旅游事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升,而贛南采茶舞蹈的校本教材需要綜合當地的多方力量,需要政府發揮統籌作用,需要當地經驗豐富的專業演員的參與為校本教材提供更豐富的素材,需要一線音樂教室在綜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特色的基礎上,做好校本教材內容的把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本課程的編寫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不同階段的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需求,還要考慮到同意階段的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需求,如對于樂理知識豐富,有舞蹈基礎的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可以提供更專業的知識,幫助對贛南采茶舞蹈感興趣的同學更深入地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可以大膽想象,進行舞曲的創新,而對于樂理知識匱乏,沒有舞蹈基礎的同學以培養興趣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豐富的關于贛南采茶舞蹈的案例和舞蹈片段,讓學生深切感受傳統藝術中的音樂美、動作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學校教育中的音樂教師多是舞蹈專業或音樂專業畢業,對樂理知識、名家名篇更熟悉,對像贛南采茶舞蹈這樣的地方性的藝術形式了解不多,因而在贛南采茶舞蹈的推廣過程中缺少專業人士的引導,對舞蹈的講解流于表面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加強贛南采茶舞蹈的師資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對學校的音樂教師進行贛南采茶舞蹈的文化內涵、藝術形式等相關知識的培訓,二是聘請當地經驗豐富的贛南采茶舞的表演藝術家進校開展相關的培訓課程。
贛南采茶舞蹈的培訓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相關的樂理知識,而且要具備相適應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舞蹈基礎,因而在對學校教師培訓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對相對樂理知識不夠豐富或舞蹈基礎薄弱的教師主要進行贛南采茶舞蹈的知識培訓,對贛南采茶舞蹈的歷史沿革,傳承和發展,創作歷程等相關內容的科普,而對舞蹈基本功扎實,樂理知識豐富的教師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學習贛南采茶舞蹈中膾炙人口的優秀曲目,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隨時隨地向學生進行現場演示,只有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地了解贛南采茶舞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一個學校至少有一位教師全面掌握贛南采茶舞蹈,才能更好地在學校傳承贛南采茶舞蹈。
當然,贛南采茶舞蹈的教師培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此期間政府可以協助學校聘請當地表演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到學校開展贛南采茶舞蹈的課程。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共同成長,與學校教師相比,學生有更多的新鮮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相較于傳統文化,學生更熱衷于流行文化,隨著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的相繼離世,贛南采茶舞蹈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而言,缺少了聯系的紐帶,民族凝聚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當務之急是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以及自身肩負的傳承使命,可以通過將贛南采茶舞蹈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引入學校,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使學生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習贛南采茶舞蹈,在此過程中還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保護贛南采茶舞蹈的責任意識。
贛南采茶舞蹈不僅是地方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客家人民情感維系的紐帶,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精神文化財富,只有年輕一代肩負起傳承的責任和使命,才能促進贛南采茶舞蹈持續性發展。贛南采茶舞蹈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和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