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涵文 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聲樂教學本身就具有其固有的教學思路,關于這一點,已得到廣大音樂教育者的一致認同。但從演繹風格上看,聲樂又分為美聲、民族、通俗等幾種不同的學派,每一種學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對于學習者來說,了解并掌握不同學派的演唱特點成為學習的關鍵,這也給教師的教學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聲唱法經過長期發展和沉淀,已形成十分成熟的專屬聲樂體系,其清爽渾厚、超凡脫俗的特點給欣賞者以心曠神怡之感。從聲音表現的角度來看,美聲唱法混合了真聲和假聲,并按照一定的音高比例被演繹者表達出來,一般來說,女聲會更多地使用到真假聲混合,而男聲使用真假聲混合的比例相對少一些;從腔體共鳴的角度來看,美聲唱法要求演唱者把所能用到的共鳴腔體全部調動起來。關于共鳴腔體的運用,因各自的審美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使用,分寸要拿捏好,這樣表達效果才會自然。
和很多聲樂學習一樣,學習美聲也需要中規中矩、循序漸進地進行。美聲唱法規范的聲音特點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通、實、圓、亮、純、松、活、柔。通是指演唱者的聲音通暢;實是指聲音有力度、有穿透力;圓是指聲音圓潤悅耳,與尖銳的聲音形成鮮明對比;亮是指音色明亮,有了好音色,才會有好音量;純是指音色的純凈,音色越純凈,聲音越清晰;松是指聲音松弛,與演唱者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活動密切相關;活是指聲音要靈活,包括母音的變化、聲音力度的變化、音色的變化和發聲咬字吐詞;柔是指聲音柔和,但又不乏陽剛之美[1]。
從音色的角度進行對比,民族唱法的音色要比美聲唱法更“明”一些,因為民族唱法聲音比較靠前。由于美聲唱法是真假聲混合,所以音色有著明顯的“亮”“暗”轉換特點。
從吐納呼吸的角度看,在美聲唱法中,無論低音還是高音,氣息排放量都很大,這也是美聲發聲渾厚、寬廣的原因;而民族唱法深受我國戲曲唱法的影響,講究抑揚頓挫,因此氣息排量也就相對纖細。
從發聲的部位看聲音效果,美聲唱法更多以鼻腔和喉腔來做共鳴上的調節。在演唱時,通常會將喉頭盡可能置于低位,然后放大咽喉,使發音管拉長、放寬,以產生最大共鳴,從而獲得宏大的音量和飽滿圓潤、富有穿透力的音質;而民族唱法則要求演唱者盡可能將共鳴腔體調節得短小,聲音的振動主要來自硬腭和腔前上部,其目的是讓聲音顯得更加明亮、清晰。
從文化背景的角度看,美聲唱法起源于歐洲的古羅馬帝國時期,后被意大利所繼承,并結合意大利語音序均勻、元音平正的特點,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而民族唱法則體現了我國民族多樣化特點,無論語言還是風格,都具有明顯的民族色彩[2]。
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在音域、共鳴、呼吸、發聲部位等方面均有明顯不同。
從音域上看,受發聲特點的影響,美聲唱法聲音的上聲區和下聲區是相貫通的,從而使音域的展衍過程更快,有時候能達到三個八度。而通俗唱法音域一般在十度到十二度之間。
從共鳴的角度看,除少數歌曲外,通俗唱法一般對共鳴的需求不強,以清唱為主,即便有所涉及,也多用空腔共鳴,不同于美聲唱法的真假聲混合共鳴。
從呼吸的角度看,通俗唱法包含了三種歌唱呼吸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共同呼吸,并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部肌肉來共同控制氣息。而美聲唱法則主張胸腹混合式橫膈膜呼吸法,這與其共鳴需要有關,因為美聲唱法對氣息的調用量要求較高。
從發聲部位上看,因為通俗唱法以真聲為主,在演唱時,喉頭部位普遍偏高,咽喉放大程度較小。而美聲唱法更多以鼻腔和喉腔來做共鳴上的調節。
有關美聲唱法的理論基礎教學,應更多集中在美聲唱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上,且需要對比相同時期其他唱法的形成過程,并突出美聲唱法的具體特征,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通、實、圓、亮、純、松、活、柔”,最好列舉出能反映每一項特征鮮明性的經典曲目。
前面已經對比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不同。美聲唱法教學的科學性除了基于堅實的理論基礎外,還要使學生明顯地感受到它與其他唱法的重要區別,同時需要教師將其獨特的地方放大,并從生理學的角度來闡述美聲唱法發聲的技巧和特點,以彰顯其系統性和嚴謹性,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親自做示范。
在了解了美聲唱法的基本特征,以及發生部位和呼吸方式后,我們便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呼吸和發聲練習教學。
1.呼吸
美聲唱法強調氣息在表演時的運用和支持,用氣息來托住聲音。用橫膈膜來調節呼吸,也就是前面所講的胸腹混合式橫膈膜呼吸法,其優勢在于,氣息變化自如、呼吸均勻、吸氣較多、換氣較快,并使音域擴寬,從而實現不同聲區的協調統一。鑒于美聲唱法是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部肌肉來共同控制氣息的,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這三個部位組織學生進行專項練習。比如,對橫膈膜的力量訓練:深吸一口氣,利用腰腹力量控制住氣流,從1 數到60,數數要均勻且有節奏,過程中不能偷氣、換氣。接下來做呼吸訓練,首先是吸氣:想象自己置于花叢深處,并深深地聞一下鮮花的芳香。這就是歌唱的吸氣,這樣吸得才深。吸氣以后,像打噴嚏之前那樣短暫地一憋,體會一下腰圍的膨脹感和擴展感。然后是呼氣,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張大小為10 平方厘米的紙片,放在墻上,并與它保持4~6 厘米的距離,用嘴持續吹起使其不掉落,堅持得越久越好,或者也可以對著一直被點燃的蠟燭發字母“u”的音,使火苗處于倒而不滅的狀態[3]。
2.發聲
有了氣息的支持后,就需要運用人體的共鳴器官進行發聲練習了。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包括胸腔、口腔、頭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而共鳴腔體又分成不可調節共鳴腔,如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等;可調節共鳴腔,如咽腔、喉腔、口腔,這部分是重要的共鳴腔體,可調節共鳴,上聯頭腔,下聯胸腔,是個聯絡站。在歌唱發聲時,應隨著音的升高或降低,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說,高音的共鳴區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布在胸腔。但這樣的分布并不是說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著來用,而是應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形成“整體共鳴”,也就是將胸腔、口腔、頭腔混合來使用[4]。
當空氣通過口鼻等器官進入我們的肺葉后,在呼氣時,會使聲帶產生微弱的振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音。基音因為沒有與共鳴腔體產生共振,所以音色、音調、音量會顯得蒼白無力。從發聲源所處的位置來分析,由于喉咽腔離它最近,所以最先引起共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共鳴區,但要與第二共鳴區緊密配合。比如,用打哈欠的方式,使喉咽腔與胸腔形成一個共鳴管道,從而產生聲音的一個支點。支點的具體位置會因曲風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在胸腔中部、胸腔底部和喉咽腔的聲帶上。接下來便是口咽腔和鼻腔產生的第二區域共鳴,它好比一個喇叭,通過張大嘴巴獲得口咽腔共鳴,進而提高軟腭獲得鼻咽腔的共鳴。
綜上所述,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美聲唱法教學,需要以聲樂基本教學為基礎。從整體教學設計思路上看,不需要表現出太多的與眾不同,因為任何一種唱法教學都是以聲樂教學的基本理論為前提的。但在重點內容教學還是要突出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特別需要對比學生比較熟悉的其他唱法來進行教學,從而讓他們真正掌握美聲唱法的精髓,提高聲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