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芳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是為社會提供學前教育人才的孵化器。作為未來學前教育的棟梁之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教育者必須擁有的素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離不開音樂教育,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是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重要科目[1]。本文將針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德育實施路徑進行詳細分析。
音樂教學工作始終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不僅需要將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廣大學生,還要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道德素養滲透到音樂教學工作中。在開展高職院校音樂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當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專業素養要求,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音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真正達到德育效果,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學前教育人才。
在開展高職院校音樂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認識到德育教育對音樂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充分展現兩者的優勢,實現音樂教學和德育教學的共贏。音樂作品對學生情感的激發作用顯著。學生在學習不同音樂作品時,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當學生聽國外風格音樂、學習國外風格音樂時,會感受到濃郁的異域風情;當學生學習《黃河大合唱》時,在音樂氛圍的渲染下,能夠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思想。由此可見,對歌詞、演唱技巧、創作方法和創作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使學生的三觀受到不同的啟迪,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與健全的人格,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樂作品,從而高質量地實現音樂學習,真正實現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工作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踏入社會后承擔著教育祖國未來花朵的責任,他們需要了解兒童身心的特點、具備較強的專業技巧,從而傳遞優美的音樂,表達真善美。高職院校音樂教材收錄的音樂教學內容,一般都是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具備良好的德育教育意義。在開展高職院校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挖掘音樂教材中的積極情感,讓學生感知中外優秀音樂作品傳遞的真善美。音樂教學課程必須明確自身德育目標,認識到德育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重要意義,促進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發展。音樂教學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音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行。
首先,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中外名曲、革命歷史類歌曲、民族民謠類歌曲、勵志公益類歌曲中的德育素材,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使其走進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歌劇《星星之火》選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抗日戰爭時期的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展現中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生了解音樂作品創作背景后,教師讓學生帶著情感進行演唱。在掌握聲樂技巧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感知歌曲背景的德育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其次,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曲作者或鋼琴家的生平事跡和勵志故事,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例如,在介紹我國近現代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時,其豐富、艱辛的人生經歷,崇高的思想境界,剛毅堅忍、自強不息的品質,求真務實的作風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此外,在鋼琴彈唱教學中,教師可收集一些具有童真童趣的歌曲進行彈唱教學,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的童謠進行歌曲創編,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職業素養,使其盡早建立職業認同感。
最后,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可充分發揮音樂療法的功能,選擇一些有調節心情、舒緩身心作用的音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心理調節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在音樂體驗中塑造健康的人格。科學調查表明,音樂可以使人分泌荷爾蒙,使人們身心愉悅。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時,便可以創設特殊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投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感知音樂表達的情感。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肖邦的《b 小調諧虐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肖邦在音樂中所傳遞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b 小調諧虐曲》的創作背景、創作思想,使學生感受《b 小調諧虐曲》借助旋律音調體現出的波蘭人民真摯、友好、善良的特質。在柔和、散漫的音樂表象下,學生能夠感知到作者對國家深深的熱愛之情,使教學充分體現音樂欣賞課堂的德育教育職能。
首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布置情境表演、收集相關音頻資料或文字資料的任務,充分借助互聯網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在互聯網中搜集相關音樂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可通過情境表演、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分享各自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加深其對歌曲或樂曲內容的理解及對風格的把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鍛煉了團結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設立負責人,分別開展課前預習及課后練習情況的登記匯報,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練習效果。這一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小組合作學習還能在最大限度上展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開展合作,進行創新,使學生形成熱愛集體、相互協作的意識,養成堅韌不拔、刻苦奮斗的良好品格,為其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開展“結對子”或“拜師學藝”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從而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使學生懂得感恩,珍惜友誼。讓生在互動和協助之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感知學習音樂、相互幫助的快樂,在實踐學習的同時收獲友誼。
最后,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實踐的能力。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融入教學工作中,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知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接受德育教育,樹立正確的三觀。
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的課程進行綜合考核,可采取平時課堂表現、課后音樂實踐活動(匯報演出、社團活動、文藝類志愿服務、專業技能競賽)、小組長日常督促記錄、期末考核等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來確定學生音樂類課程的成績。
其次,針對日常考核,教師需要定期在期中、期末考試中融入思想道德考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向上、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在日常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課堂表現、聽課情況、學習態度”等內容對其進行綜合評定,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尊師重教、團結友愛的氛圍,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中。
最后,實踐考核是在音樂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考核的重點。教師只有深入實踐進行考核,才能讓學生將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根植于心,并讓學生在實踐與感知的基礎上,真切感受德育的力量。在安排教學實踐考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喜好,將社會實踐和音樂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提高思想道德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在六一兒童節時,帶領學生到福利院,通過歌唱表演、舞蹈表演的形式來慰問小朋友,與福利院的小朋友進行深入接觸,在傳遞愛心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兒特點,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童心和愛心。這樣,教師可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和實踐報告等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使該專業學生掌握更多音樂知識,還可以促進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師應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找準正確的音樂教學方向,將音樂教學作為德育教育的平臺,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滲透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