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娟 韶關學院醫學院
發聲技巧和藝術表現同時隸屬于聲樂演唱,但不論是在日常訓練時,還是在舞臺表演時,二者之間又都具有各自的不同的特點及要求。然而,對于聲樂演唱而言,唯有將發聲技巧和藝術表現融合在一起,才能呈現出一場高水平的聲樂演唱表演,給人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視聽享受。因此,聲樂演唱教學者有必要針對二者的融合策略進行探索與研究,力求呈現出更高水平的聲樂演唱效果。
對于聲樂演唱而言,發聲技巧當中呼吸策略是影響演唱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里所說的呼吸策略包含深吸慢呼、深吸快呼等方式。另外,呼吸頻率以及輕重程度也會對發聲效果和演唱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有時演唱者甚至只需要借助呼吸無須任何語言就可以表達出多樣化的情感,可見呼吸策略在聲樂演唱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地說,藝術表現與呼吸策略之間主要涉及以下幾項融合。首先,呼吸策略要與聲樂作品類型相融合。在一首聲樂作品當中,音律、情感、音色以及音質等元素都可以借助呼吸策略與藝術表現之間進行融合與映襯,從而賦予聲樂作品更強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當演唱者在制定呼吸策略時,應考慮聲樂作品的類型。例如,較為悲憤的聲樂作品一般適合采用短呼吸的方式,而長呼吸則適用于表現舒緩的聲樂作品,閉氣呼吸則適用于表現較為文雅的聲樂作品。只有針對不同類型的歌曲選擇適合的呼吸策略,才能使歌唱效果得到必要的保障。其次,呼吸策略要與情感基調相融合。一首完整的聲樂作品并非只有一種情感基調,極有可能同一首作品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情感基調。因此,要根據聲樂作品的情感需求情況來選擇呼吸策略。例如,一些聲樂作品的前半段是一種舒緩平和的基調,后半段則變成激情悲憤的基調,由此導致呼吸策略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確保這兩種基調之間的呼吸方式做到自然平穩地過渡,從而使聲樂作品呈現出較高的藝術表現水平。最后,呼吸策略與形體表演的融合。演唱者的呼吸會受到形體姿態變化的影響,其在表演的過程中,應將呼吸策略與形體表現方式結合起來,選擇適合的呼吸方式與技巧。只有呼吸與形體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確保聲樂表演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聲樂演唱中的發聲部位主要包括口腔共鳴、腹腔共鳴、頭腔共鳴這三個地方。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所使用的發聲位置不同,其聲音效果也會有所差別。演唱者在進行聲樂表演時,應就歌曲旋律對發聲的各個部位進行確定,控制好第一個環節的發聲部位,并結合歌曲的旋律變化對發聲部位進行合理的切換,方可呈現出較強的演唱水準。此外,發聲部位的改變,會使音色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而音色的變化可以更好地表達聲樂作品的內在情感。因此,當發聲部位與藝術表現進行融合時,務必保證演唱自身的情感與作品的內在感情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完整而又流暢地呈現出聲樂作品的情感,進而促進其藝術效果的整體提升。所以說,聲樂演唱的藝術表現也對演唱者的發聲部位有著較高的要求與限制,唯有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方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演唱效果。
演唱者在演唱時除必須掌握較好的發聲技巧外,也要確保咬字的準確度。聲樂演唱應以樂章為主要依據,把握好音調的運用,同時演唱者應結合聲樂作品做好前期規劃工作,確保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做到咬字清晰,如要使用普通話進行演唱的,應充分保證咬字的準確度。但是,在演唱一些少數民族歌曲或是民間歌曲時,考慮到保留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因互,演唱者可以對發音做出適當的調整。例如,在演唱一首較為悲情的歌曲,針對尾音進行處理時,可以采用一些較為模糊的處理方式,這樣容易給人留下意味深長之感。這需要演唱者對發音音準與藝術表現的融合策略進行靈活控制。又如,在演唱《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曲時,演唱者要事先找出歌曲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部分,之后針對這一部分進行強化練習與反復磨合,以確保在演唱時具有較強的音準,力爭做到唱作俱佳,將最高水平的藝術表現效果呈現在受眾面前。
伴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升,他們對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訓練和舞臺表演的過程中,演唱者都要針對自身的發聲技巧給予高度關注。通過把握好呼吸策略、發聲部位以及發音音準等環節,實現發聲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相互融合。力爭將一支完美的聲樂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使之在滿足人們視聽享受的同時,本身的藝術價值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