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榕 磨麗莉 周芳珍 零枝 林春燕
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精神科,南寧市 530001
心理一致感是指個體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等客觀世界的認知及感受,是個體應對壓力的一種自信心,會影響個體對刺激源的判斷及評價。心理一致感是人體心理健康的保護因子,其水平高低與堅強樂觀的態度、自我管理及積極應對個人健康資源呈正相關。心理一致感水平較高者能更好地處理壓力源,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焦慮,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一致感水平較低者在面對壓力源時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緊張情緒,甚至生理功能紊亂[1-3]。焦慮癥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低下,常出現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張、軀體易疲勞及睡眠障礙等表現,無故擔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事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本研究對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進行了調查,旨為探討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與其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為患者的心理干預治療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0年4月12日至5月 10日在我院治療的焦慮癥緩解期患者45例,將其設為研究組。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焦慮癥的診斷標準[4];(2)處于緩解期,即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總分<14分;(3)18~60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無語言障礙;(4)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心境障礙、繼發性焦慮、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2)精神活性物質依賴患者;(3)有重大軀體疾病患者。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無焦慮癥等精神疾病史的健康體檢者32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向被調查者講解調查的目的、意義、問卷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2)采用無記名填寫方式,讓被調查者如實填寫問卷,填寫完成后,研究者核對問卷,統一收回。共發放調查問卷77份,收回有效問卷77份,其中觀察組45份,對照組32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1.3 分析評價
1.3.1 心理一致感量表 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5]是測量成年人壓力感受的常用量表。SOC-13包括理解能力、處理或管理能力及價值感 3個維度,均采用1~7分的7級評分方法評定,3個維度得分之和為總分,總分范圍為13~91分。評分越高,表明被測量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1.3.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6]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3個維度得分之和為總分。總分高于40分者社會支持較充足且壓力感較小;總分20~40分者具有一定的社會支持;總分20分以下者缺少社會支持且心理壓力較大。
1.3.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7]共有20條目,由積極應對(1~12個條目)和消極應對(13~20個條目)兩個維度組成。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法,評分0、1、2、3分相對應為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和經常采用。積極應對維度得分越高者,遇到事情越多采用積極方式應對;消極應對維度得分越高者,遇到事情越多采用消極方式應對。
1.3.4 焦慮自評量表 焦慮自評量表(SAS)[8]由20個反映主觀焦慮癥狀的項目組成,采用4級評分評定,總分越高者其焦慮癥狀越嚴重。輕度焦慮者總分50~59分;中度焦慮者總分60~69分;重度焦慮者總分69分以上。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對影響焦慮癥緩解期患者心理一致感的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SOC-13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SOC-13的理解能力、處理或管理能力、價值感三個維度的評分及SOC-13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SOC-13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研究對象的SSRS、SCSQ、SAS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SSRS評分、SCSQ積極應對維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CSQ消極應對維度評分、S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SSRS、SCSQ、SAS評分比較 (n,x±s)
2.3 焦慮癥緩解期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的SOC-13總分為因變量,以其SSRS評分、SCSQ的2個維度評分及SAS評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OC-13總分與SSRS評分、SCSQ積極應對維度評分呈正相關,與SAS評分、SCSQ消極應對維度評分呈負相關,提示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焦慮情緒均是影響焦慮癥緩解期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重要因素。見表3。

表3 焦慮癥緩解期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心理一致感是人們在面對壓力的一種感受,是影響個體減輕壓力對自身不良影響、維持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9]。心理一致感水平較高的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能較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應對社會環境變化及工作生活壓力,較少發生抑郁和焦慮[1,3,7]。
本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SOC-13總分及其理解能力、處理或管理能力、價值感三個維度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患者對來自體內外環境的應激源的理解及認知不足、對生活的可控性及對生活情感的投入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觀察組患者的SSRS評分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提示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缺少社會支持,未能合理利用社會支持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提示焦慮癥緩解期患者仍存在明顯焦慮情緒,仍需進行康復治療。觀察組患者的SCSQ的積極應對維度評分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而其消極應對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焦慮癥緩解期患者在遇到困難或不愉快的事情時偏向于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消除不良應激對自身的影響[1,10]。
分析結果顯示,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的SOC-13總分與其SSRS評分、SCSQ積極應對維度得分呈正相關,與其SAS評分、SCSQ消極應對維度得分呈負相關。提示社會支持越充足、在遇到困難或不愉快的事情時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焦慮癥狀越輕,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與朱燕珍等[9]報道的結果相似。社會支持充足的患者其物質收入、朋友的經濟援助、家庭成員的尊重、心理上的支持更充分,更容易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滿意感更強,其心理一致感水平較高[11-12]。積極應對是維持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素[11],個體在面臨困難或出現負性情緒時若能進行積極的認知觀念調整、改變對應激事件的不良評價,采取求助、宣泄等積極應對方式應對則能有效緩解心理壓力,產生積極的心理健康效應,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2]。
綜上所述,焦慮癥緩解期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為患者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讓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努力減輕焦慮抑郁情緒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