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黃宏強
摘要:加快高職院校發展對實現中國制造2025、實現人才分類成長和保持社會穩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發展高職院校面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教育改革推進和人口規模持續擴大等機遇。通過明確辦學定位、發展師資、提高教學質量等舉措可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發展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發展機遇;面臨挑戰;發展舉措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國培育制造業人才的主渠道。高職院校是承擔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育職能的現實載體。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先進制造業,離不開大批高素質制造業人才。而當前我國的高素質制造業人才儲備還不足以滿足我國高速發展的現實需求。加快高職院校發展是解決我國高素質制造業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一、加快高職院校發展的意義
高職院校即高等職業學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偏重于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它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高職院校的產生與發展,與近代工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伴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我國在清朝末年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高職院校。而高職院校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時代以來,加快高職院校發展對于制造業人才培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快高職院校發展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之基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全面建設和發展,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我們的制造業還存在著技術落后、資源消耗高、附加值和利潤率低等許多問題,我們是大而不強。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目標。該規劃是我國強國建設的行動綱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需要大量優秀的制造業人才。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勞動力在總量上存在優勢,特別是在一些傳統的低端制造業方面有著豐厚的勞動力儲備。但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傳統的低技術、密集型人力資源結構已不能滿足高新產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適齡勞動人口即將走向社會,另一方面,在國家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的形勢下,許多行業面臨人才急缺的困境,人口過剩與人力短缺的矛盾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而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為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大力發展高職院校,著力培養高素質制造業人才,是奠定中國制造2025的基礎,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人才根基工程。
(二)加快高職院校發展是實現人才分類成長的重要通道
我國擁有眾多的行業門類,單在工業領域就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不同行業的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長期以來,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是許多中國學子夢寐以求的愿望。二十一世紀初以來,隨著教育產業化政策的刺激,我國的許多大學迅速擴展規模,原有的精英教育逐漸變為普及性的通識教育,隨之而來的是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但由于傳統的綜合性大學多為學術性通才培養模式,畢業學生大多缺少專業的操作技能。因此,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強,就業難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眾多的行業門類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去建設,而另一方面,在現實巨大的人才需求面前,許多大學生卻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現狀。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性格特征不同,能力特長不一樣,適合的工作類型亦不同。在管理學中亦有人崗匹配和能崗匹配之說。因此,根據不同的人員特點,培養為不同的人才類型,并分流到不同的建設崗位中去是教育和社會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傳統觀念中,只有上綜合性大學才是上大學的觀念已遠遠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大力發展高職院校,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人才的分類培養、分類成長,進而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必將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加快高職院校發展是保持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舉措
雖然本世紀初以來,許多高等院校擴大了招生規模,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較而言,現有高等院校仍無法滿足絕大多數人受教育的需求,每年仍有許多適齡青年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一些學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輟學回家。由于知識水平低并缺乏專業技能,他們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往往找不到適合的謀生出路,能找到工作的往往也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待遇也相對較低的工作。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對于單純體力勞動的需要正在減弱,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許多需要人類勞動力的工作都將會被智能化設備所取代,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越來越多輟學青年將會變成無業人員。沒有工作就沒有有效的收入來源,也就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時間一長,這些無業人員就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加快高職院校發展,擴大青年群體受教育的規模和內容,有效解決青年人受教育、謀生活的生存大計,不僅對于青年本身有重要價值,對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加快高職院校發展的機遇
機遇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特征,當前,我國整體仍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許多行業都在迅速發展壯大。對于高職院校建設發展而言,也正處于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就能大有作為。
(一)我國經濟建設轉型發展的歷史趨勢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重要歷史機遇
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性交匯期。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經濟高速發展需要大量建設型人才來支撐,經濟轉型發展更加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來實現,需要人才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需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人才矛盾和就業矛盾。而這些恰恰是高職院校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緊跟歷史腳步,抓住時代脈搏,緊跟時代要求,緊貼時代需求,高職院校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蓬勃大發展。
(二)我國教育改革加快推進的時代命題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重要政策機遇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的特殊需求,國務院、教育部先后多次出臺相關文件、意見來規劃引領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世紀初以來國務院和教育部出臺發布的關于職業教育的相關文件就有30余份。如2002年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4年出臺《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年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11年出臺《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出臺《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2015年發布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的通知;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出臺,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壯大搭建了平臺,提供了空間,給予了扶持,提供了可能。單就生源來說,近幾年來各個地方從高中起就實行學生分流,一些地方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達到1∶1的水平。國家政策層面對高職院校的發展給予了史無前例的支持,抓住機遇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必將迎來明媚的春天。
(三)我國人口規模穩中有長的現實狀況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重要現實機遇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出現了爆發性增長,相應的人口紅利也為我國經濟的崛起提供了勞動力基礎。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近年來顯現作用,使我國人口增長逐漸趨緩。許多專家預測,按此趨勢未來我國將出現人口負增長。2016年起,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但從目前趨勢來看,短期內我國人口將持續保持穩中有長的態勢。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高職教育政策的強力加持下,穩定的人口基數將為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注入澎湃的生機和活力。
三、加快高職院校發展的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對于高職院校發展來說,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如影隨行。只有開闊思路、勇于創新、立足現實、奮力拼搏方能創造出高職院校發展的光明前景。
(一)明確辦學定位,聚集重點方向
當前高職院校的發展迎來了巨大利好,無論是時代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還是政策調整帶來的制度紅利,都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許多高職院校也開始快速擴張規模,整個行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方面增加招生規模,另一方面擴展專業設置,同時努力爭取自己學校的辦學層次,中等職業院校積極升格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院校中原來的專科努力升格本科,原來的本科努力爭取三本變二本,二本變一本。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后,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表現為極速擴張導致師資、管理、設備和場地等一系列的不配套,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質量。更為嚴重的則是一些學校辦學定位不清,為了擴張而擴張,為了掙錢而擴張。高職院校的職能定位在于培養應用性技術人才,這是其特色更是其特長。但一些高職院校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盲目擴張專業方向,不僅涉足與其原有專業毫不相關的專業,更是直接跨到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常設專業中去,如經濟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跨度之大令人吃驚。這種擴張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原有的特色學科優勢喪失,新設學科專業毫無競爭力可言,人為增加就業難問題。國家給予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支持,目的是為了化解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矛盾,但一些高職院校的作法卻又恰恰加劇了這種矛盾。長此以往,必將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發展必須找準辦學定位、明確辦學方向、強化特色特長、凝聚專業實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二)大力發展師資,強固辦學根基
建設師資隊伍是提高辦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的根基性工程。沒有一支成規模的結構合理的優秀的教研骨干隊伍,一個學校的發展必然不能長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要重點引進學科領軍型人才。一個專業方向,沒有領頭羊、排頭雁,這個專業發展就容易迷失方向、錯失機遇。這種領軍型人才,不一定都要是學界名流、專家大咖,但一定要是熟諳專業領域、精通學科方向、緊跟發展前沿的業內精英。二是要大力引進新生力量。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勝舊人。任何單位的健康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引進新人,不僅是補充現有人力資源的必須,更是拓展新思路、接納新氣象的捷徑。當前國內各大城市都在出臺優惠舉措吸引人才、招攬人才,可以說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對于一個國家、地區如此,對于一個學校更是如此。沒有梧桐樹,難引金鳳凰。人才的引進需要有足夠的魄力,需要大力創造能夠吸引人才的薪酬待遇、軟硬件環境和發展空間。三是要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使用。要有效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教師的知識經驗、聰明才智。激發教師的能動性,不僅需要足夠的物質激勵,更需要拴心留人的工作環境、人文生態。需要有合理的評優評先機制、獎勵激勵導向、團結和諧氛圍,使教師不被各種行政事務干擾、日常瑣事煩擾、勾心斗角困擾,能夠專心致志搞教學、積極努力搞科研、一心一意謀發展,從而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提高教學質量,打造核心能力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是高職院校樹立品牌、吸引學生的根本。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綜合性、持續性工程,需要教師、學生和管理保障人員共同參與、持續努力,需要嚴格教風、學風和管風,深入剖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解決深層矛盾。要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和管為主保的理念,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效益。從教師層面,要主動作為,發揮主導作用。要不斷努力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經驗,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扎實搞好教學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長。要特別注重對教師的教育培訓。人才的成長需要周期,教師的成長更離不開持續的學習。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培訓,更要注重方法技能、視野眼界的培訓。要創造各種機會,為教師的成長成才提供機會、拓展空間。師道無疆,只有不斷地學習、培訓,才能始終保持教師水平的高質量,進而保持人才培養的高成效。從學生層面,要不等不靠,發揮主體功能。要端正學習動機,樹立遠大目標;克服懶惰思想,勤奮認真刻苦;博學多思,靈活掌握各種知識;學用結合,提高動手能力。從管理層面,要理清定位,強化服務保障意識。要服務教學、服務教師、服務學生;督促管理學生學習,維護教學活動秩序;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減輕教師學生負擔。
參考文獻:
[1]胡明旺.《中國制造2025》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裝備制造,2015,(9):52—63.
[2]工業和信息化部.我國已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N].人民日報,2019-09-21.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2-13.
[4]王欣.高職院校“工匠之師”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2):22—23.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