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春
摘 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既關系到每位職工的切身利益,又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這對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維護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名社保工作者,筆者結合社保工作實際,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進行淺析,以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
關鍵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存在問題;分析對策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54
1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現狀
南康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起步于2014年10月,與全國同步實施,改革六年來,全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3615人,由社保支付養老金待遇退休人員4730人,月人平均養老待遇4532元,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全區年征收養老保險基金約 27116萬元,年支出養老保險基金約27827萬元,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9218萬元,基金當期缺口711萬元;每年新增參保人數207人,每年新增退休人員234人,由于老齡化速度加快,導致參保人員增加的幅度遠遠低于退休人員的增長幅度,且退休人員養老待遇的逐年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加大,每年呈現入不敷出的收支不平衡現象。
2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已經醞釀多年,國家在改革前進行了大量的工作調研和意見征求。自2015年改革決定公布后,各地方事業單位都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改革,廣大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非常關注改革進程,并且積極為改革建言獻策。經過幾年的努力,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結束了雙軌制,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是改革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
2.1 機關事業單位繳費參差不齊,存在拖繳和欠繳養老保險基金現象
財政全額撥款單位的養老保險單位部分,是由財政全額籌集負擔,參保率高,繳費積極主動,對于一些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性質的事業單位,有的單位繳費滯后,尤其是部分衛生院,單位的領導對于本單位的養老保險認識落后,認為反正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金最終由當地財政部門兜底,該工作搞好搞壞關系不大,由于放松了對該工作重視,所以疏忽了對該項工作的風險管控,導致養老保險還有歷史欠費,如果一次繳清,單位又負擔不起。盡管2019年1月起,機關事業單位繳費已移至稅務部門征繳,但仍然存在部分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由于收支狀況較差,導致延遲或繳交不足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單位職工意見較大,尤其是退休職工,退休工資還是原單位發放,低于社保發放的工資水平,導致心理不平衡,引發上訪事件。
其次,如果事業單位欠養老保險的時間太久,那么一方面會動搖本單位的職工隊伍穩定,另一方面則會造成調出職工養老保險關系接轉難的問題,使得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2 轉移接續還不夠完善,不利于人才流動
企業養老保險制接續困難,不利于人才流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跨制度、跨省轉移業務因各地實施機關養老保險改革的進度大不相同,存在跨省轉轉移表格不符,業務銜接不暢的情況??缰贫绒D移一般都是從企業向機關轉移,機關辭職到企業的比較少而且“成本”比較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到企業就職,需要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轉移到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其辦理退休時的養老金會大打折扣。
其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從機關事業單位轉入企業工作,需要新建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職工在2014年10月前的連續工作年限無法視同繳費,也無法做補繳養老保險處理,直接影響職工將來的養老金收入,導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會輕易辭職;相反企業人員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則無上述障礙,只要通過正式招考就可以進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也可隨同轉移,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很少轉入企業單位工作,這種現象不利于人才的正常流動。另外,從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現實狀況看,很多企業并沒有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賬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發生流動后,只能轉移基本養老保險賬戶資金,職業年金仍由原單位代管。建議相關部門為養老關系的轉移銜接做好協調,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跨省、跨制度轉移不再有任何壁壘。
3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策分析
3.1 加強基金管理,確保征繳到位
2019年1月,我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征繳移至稅務部門后,全面推行“單位申報、機保核定、稅務征收”的繳費新模式,發揮稅務部門的征收優勢和運行機制,不斷規范社會保險費征收行為、提高征管質量和降低征收成本,保證和加大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征收力度。針對部分財務狀況較差、收支自負國有醫療機構欠費嚴重情況,對其主管部門下發了《關于請督促下屬國有醫療機構盡快補清欠繳養老保險費的函》,對一次性補清欠繳保費確有困難的單位,結合工作實際,實行了“單位分段(分年度)繳費、社保分段撥付發養老金”的方式,即單位分階段(或分年度)補繳,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確認保費到賬后,及時補撥該時間段單位已發的退休人員養老金到單位指定賬戶。該模式實行后,有效緩解了部分財務狀況較差、收支自負的事業單位欠費的情況,但仍然存在著個別衛生院欠費達三四年之久,影響了職工工作積極性,損害了退休人員的合法權益,影響社會穩定。筆者以為,國家應該盡快出臺相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并從內容上對事業單位繳納的基數、稽查程序有嚴格的規定,使事業單位在養老保險管理上有依有據,保證參保人的利益。
3.2 排除機關養老保險轉移壁壘,促進人才正常流動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后,與其他企業的養老保險基本一致,參保人員在全省同一統籌范圍內的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流動,只轉移養老保險關系,不轉移基金;參保人員跨統籌范圍流動或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在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隨同轉移,并以本人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基金,參保繳費不足1年的,按實際繳費月數計算轉移基金。無論哪種轉移,參保人員轉移前后的繳費年度(含視同繳費年度)都連續計算,個人賬戶儲存額累計計算。
建立靈活的轉移接續制度,激活了“一潭死水”,破除了人才流動的壁壘,保證人才在不同性質單位之間的流動,允許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社保基金轉移接續并累計計算,實現了人員流動的無縫對接,充分體現了人員流動的公平性,有利于全國人力資源市場的有效配置。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進行充分調研論證,分步驟有計劃地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才能為參保人員提供優質安全的養老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志剛,趙越,魏建偉,盧昱昕,秦森.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精算分析[J].中國社會保障2017(06).
[2]蓋根路.優化職業年金計息和領取辦法思路[J].中國社會保障,2017(07).
[3]溫圣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進一步彰顯“三性”要義[J].贛南社會科學,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