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青島大學)
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呈現出良好的狀態,才是健康的廣泛定義。然而,社會發展速度加快后,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在高速的生活狀態下,競爭的激烈凸顯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人們的心理素質經受著莫大的考驗。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統教育理念里,學習才是學生的首要任務,考試成績就是劃分學生優劣層級的最主要顯性標準,尤其是我國的社會教育背景在目前的教育大環境下也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多以書面考試來簡易判別學生素質的好壞。教師和學生都以提升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為第一目標,忽視了以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條件下,各個階層的學生差距越來越大,且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經歷長期的積累沉淀,就容易造成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尤其是面對即將畢業的就業問題、社交問題、社會關系等等。因此,學校對于不同階層的學生要實行分層教學引導,讓學生感知到此類教學模式下的溫暖,避免出現厭學棄學等情況,并且,在文化課程輔導外,也要越來越注重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完善教育,幫助學生放松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有效調節心理健康發展。其中,音樂在所有藝術形式里,最為直觀,存在明顯的傳播媒介,學生通過聆聽不同的音樂節奏來感知音樂的感染力,可以陶冶情操,對周圍的環境增強感性關注,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養成聽音樂的習慣,有效提升音樂鑒賞水平,挖掘音樂創造力,更能通過音樂抒發情感,做到情緒變換時有一個具體的情感依托,幫助學生維持一個在整體方向上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擁有有效的途徑釋放情緒、表達情緒,度過心理敏感期。
大學生目前面臨的環境是復雜多樣的,受社會、家庭、校園環境、自身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里,已有一小部分學生形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心理不同程度的崩潰,更有甚者已初現心理疾病的端倪,對自己和身邊朋友以及環境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輕則產生交流障礙,容易在集體環境中出現排斥情緒,不喜歡與人接觸,情緒易變易怒,造成社交關系緊張,重則影響生活,使學生出現輕生、抑郁、暴力等問題心理。所以,通過音樂來引導學生重建積極心理,克服心理障礙,治療心理疾病,成為音樂教育事業在當下最為重要的課題。而音樂是通過音符傳達情感,是一門獨特的聽覺藝術,即使是同一首音樂作品,聽的人不同,聽完后的音樂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音樂教育對于大學生,尤其是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就要對癥下藥,教師多推薦一些積極向上的、正面的音樂作品,比如《天亮了》,積極引導心理建設,通過音樂的輔助來達成心理輔導的目的,改善學生在自我領地里已經形成的排斥心理,建立溝通的基本訴求,使學生通過音樂獲得力量,進而愿意打開心門,與老師、朋友、家人建立交流,培養出自我調節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除了音樂老師以外,校內音樂社團組織也可以邀請出現問題心理的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參觀,從同齡人的角度,推薦充滿愉悅情緒的音樂作品,使問題學生通過接觸鏗鏘有力、充滿正能量的音樂,主動性接觸更多更好的優秀音樂作品,從而從中學習正能量的態度來面對生活,重塑心理健康,走出不良情緒困境。
音樂教育不僅對于已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有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效果顯著,對于其他沒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也是存在凈化心靈,過濾外界雜質的向上幫助的。在藝術的魅力中潛移默化、無形引導和影響每一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走出應試教育枯燥的學習環境,建立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審美觀。因此,作為教學工作者,尤其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的形式是相通的,通過音樂教育,和大學生一起享受情感上的共鳴,為大學生挑選適合學生欣賞需求的音樂內容,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全面的、積極有力的導向作用,是高校改變傳統教學體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不僅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對于大部分對于音樂感興趣的大學生,也可以傳授與音樂相關的專業知識,幫助大學生拓寬學習的有限知識范圍。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調動學生的行動心理,引導學生自覺地克服學習過程中的遇到的困難,不斷地調節個人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用更好的狀態面對學習,面對生活,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樂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并且可以把創造力延伸至各個層面,因為現實教育的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的形式是無限的,藝術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教師把抽象化的音樂傳遞給學生,教師更可以以學生為主導,組織建立各類與音樂相關的社團,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風格的音樂,自發投入到對音樂的熱愛中來,感受音樂表現力,例如:組建音樂樂團,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心理不夠成熟,在音樂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建樂團,自己自發的參與到創造音樂的組織中來,不僅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還可以使大學生通過音樂建立社交關系,自發的減輕在社交中的膽怯心理、反感情緒。比如:組建吉他音樂社團,組織擁有共同喜好的大學生形成融合小集體,在學習吉他的過程中,從原先的聆聽音樂作品,轉變為自己開始學習創作,通過身份的轉變,可以讓大學生對于音樂有更為直觀的理解,面對學習吉他的過程中出現的手指不協調,配合不到位,手指在長期按壓過程中形成的疼痛等等現象,秉持堅定的信念,通過長期的訓練后,熟能生巧,進而獲得音樂技巧,提升音樂素養,激勵大學生勇于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打造大學生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學習信念,從而透過音樂影響影響現實教育,將持之以恒的理念貫徹始終,體會到有付出才有收獲。
音樂教育是美的教育,是通過對大學生的藝術聽覺的啟迪,將學生的精神生活使用音樂的形式得以具體展現,形成情感依托,從而調節心理,形成健康心理素質。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除了可以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宜的音樂作品,引導組建音樂社團、樂團以外,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音樂講座的形式提高打學生的審美素養,使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有具體的形式接觸到音樂主體,開發學生的藝術潛力,例如:在一些節點考試的前后,都可以邀請專業的音樂家或者音樂組織,到學校進行藝術傳播的講座,豐富大學生的藝術感官體驗,例如邀請“彩虹合唱團”到學校開展小型音樂會,通過現場演繹的音樂作品,使學生感受現場音樂的魅力,并且通過音樂講座的形式可以建立快速交流,使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接觸到相關從業者,進而積極提問,在互動的過程里,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藝術洞察力,養成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綜合素養,激勵學生形成不懈追求的藝術品格。或者組織校內的相關音樂社團進行一些音樂會表演,比如:校內合唱團、校內吉他社、校內民謠社、校內搖滾樂隊等等。拉進在校大學生之間的社交關系,助力大學生的良性社交,走出社交困境,從而緩解大學生的部分社交心理壓力,享受更融洽的校園生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大面積普及,網絡生活更是成為了大學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通過網絡平臺,大學生擁有了更便利的方式,可以在第一時間接觸音樂知識,但是網絡環境十分復雜,除了正向的音樂觀念以外,也存在少部分的負面事件,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管理監督,幫助大學生挑選適當的音樂作品進行學習了解,對于負面案例也做到不回避,避免避之不談造成的反彈心理,正向引導大學生看待和理解音樂作品,學習音樂常識,而且,學習音樂是體力、腦力相結合的過程,是心理與身體經歷雙重辛苦磨練的過程。學生通過自發的興趣熱愛學習音樂知識,通過樂器、聲樂掌握音樂理論的同時,校方應定期組織一些音樂競賽,寓教于樂,勞逸結合,使大學生在長期的音樂學習積累后,有一個檢驗作品的舞臺。在音樂比賽中,設立良性的獎勵制度,塑造良性的競爭氛圍,以激勵大學生建設健康心理。比如:創辦校園十佳歌手大賽,豐富大學生的娛樂生活,活躍思維,在活動中得以放松學習帶來的疲勞感,另外,不僅僅是表演者,觀眾、教師評委團隊、主持人都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緩解精神疲勞,使負面情緒得到宣泄。通過校園歌手大賽的比賽形式,還挖掘藝術人才,不局限于校內競賽,使優秀大學生有機會代表學校參與市級、省級的相關活動,激勵大學生投身藝術事業,也可以培養大學生通過競賽比賽的形式,學會正面看待在競爭過程產生的壓力,培養向上的、正面的競爭心理,學會調節心理壓力,從而促進人格培養,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影響大學生的長期成長。
綜上所述,社會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卻忽視了心理方面的隱性壓力,關注心理建設,尤其是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音樂教育來佐助現實教育意義深遠,為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提供長遠意義上的正向幫助,進而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作貢獻,打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