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甘肅 白銀 730900)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最終凝聚形成了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了生態文明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一起,構成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其中,綠色發展理念與其他四個發展理念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我們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現在,有利于未來,是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千年規劃。生態文明思想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實踐,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甘肅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全省平均降雨量只有364毫米,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50.5%的國土面積位于自然災害高發區。面對這一形勢,我們要努力不松勁,把“山川秀美”新甘肅建設推向新水平。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的和國家大局,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提高政治地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從“兩個維護”的高度,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切實擔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責任,建立并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環保督察等制度和機制,充分發揮環境保護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加大對突出環境問題的問責力度,引導全社會樹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推動落實黨中央關于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
在全國“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中,甘肅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比如,甘南高原每年向黃河補水65.9億立方米,占黃河源區年徑流量的35.8%;祁連山每年形成的7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支撐著河西地區及黑河下游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故而,我們要把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一項長期的重大任務來抓,以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南部秦巴山地區長江上游、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游、隴東隴中地區黃土高原四大生態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建設為統攬,持續推進祁連山、白龍江白水江和西漢水、石羊河、黃河干流甘肅段等重點區域流域的生態保護治理工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努力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污染防治是是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一件大事。盡管全省環境污染狀況總體在好轉,但反彈的壓力不能低估。2019年,全省空氣綜合質量指數為3.59,同比下降3.5%。14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氣優良天數平均比率為93.1%,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全省38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36個水質達到優良,優良比例為94.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3個百分點。環保基礎設施亟待完善,大部分鄉鎮和多數工業園區不具備污水集中處理能力。今后,我們將集中優勢兵力,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尤其要盯住藍天保衛戰這個重中之重,以市州駐地、縣城以及工礦區為重點,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到2020年基本消除人為導致的重污染天氣。
從長遠來看,甘肅要解決發展不足和生態保護的矛盾,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要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真正把綠色作為新時期全省發展的“底色”,在綠色發展的崛起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要著力培育綠色生態產業,完善價格、財稅、投資等配套政策,加快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金的設立和使用,培育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引進一批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好項目,力爭到2020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達到1000億元規模。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充分認識甘肅省的實際和階段性特點,要把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和綠色發展方式作為實施生態文明的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