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鈺
農村題材紀錄片能體現時代印記,其創作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紀錄片與現實之間相呼應,再現了農村生活的重大變遷,映射出一個特定時期的農村歷史風貌。農村題材紀錄片作為中國農村生活變遷的紀實錄,反映著農村社會發展現狀,隨著時間推移,充分映射出人們的心路歷程。同時農村題材紀錄片隨著農村生活的變遷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更加緊扣時代主題,并以訴說鄉土變遷為發展使命。
在多媒體時代,紀錄片不斷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帶動全民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手段。河北具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地域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河北農村生活品質在各項惠農政策支持下不斷提高,新貌新風全面形成。當下生活固然幸福,但人們在茶余飯后偶爾也會緬懷過去的歷史時光。為了讓新時期人們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媒體人以紀錄片形式還原了河北曾經的歷史畫面,通過觀察、發現、記錄等手段探索現實與歷史中的問題,提高了觀眾黏性,輻射各年齡群體。河北百豐蠡縣麻山藥紀錄片,再現了李時珍發現并推廣山藥的營養價值的過程,并在短片中模擬李時珍采山藥的情形,通過布景、服裝、道具、演員等實現情景再現,再到后期制作,展現并傳播給更多人,讓后人了解更多的河北故事,發揚和傳承老一輩河北人的艱苦奮斗精神。
不同題材的紀錄片能夠向人們傳遞不同的中心思想。河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紅色基地,具有地域性優勢,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農村題材紀錄片深刻反映農村社會現實,多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以獨特的視角來展現和講述當代農村人們生活中的思想和情感變化以及社會環境變遷的紀錄,用敘事的手法表達人文精神。紀錄片是對社會、人文、精神最直接和最佳的觀察方式。《井陘農村系列紀錄片》中,在井陘礦區賈莊鎮南寨村這一章節里,古廟的祭拜習俗,展現了河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東溝街工人安裝暖氣的畫面,國家扶持的惠民工程的太陽能發電,小學校一排排瓦房建筑,朗朗的讀書聲,彰顯了燕趙大地人們的幸福生活。紀錄片表達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情感變化,通過情景再現,充分地展現出人物的內心最深處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和對生命的思考,引起了觀看者思想的震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農村紀錄片不僅需要回顧過去的生活,還要體現當下河北農村文化層面的風貌。農村紀錄片作為一個推廣地方特色和形象的文化形式,它有著深厚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河北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來積淀的文化的洗滌,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通過紀錄片的拍攝來探索歷史發展的步伐和文化根脈,將農村文化對現代、歷史兩個維度進行對比,一方面有助于傳播河北歷史文化,另一方面體現了現代人們的幸福美好生活。這不僅傳達了當時的人文價值,還有效地提升了當地的文化形象,更好地宣傳當地的文化特色。以《河北美麗鄉村——元氏縣方中村》紀錄片為例,通過航拍的方式記錄了現代化方中村的建設的前街、后街的路的變化以及古槐樹、古石碑等歷史遺存,展現了文化歷史。
農村題材紀錄片一直以鄉土倫理與現代文明的沖擊作為題材根基,同時為了表達農村人們頑強的生命力,與天災人禍的抗爭是另一種敘事方向,鄉村變遷一直以來都是農村題材紀錄片表達的主旋律。為了走好河北紀錄片產業復興之路,應鼓勵河北從傳統支柱產業紀錄片向文化、農村等題材深入擴展,完成重現歷史的時代使命。有關部門應出臺鼓勵性政策,通過頒布稅收、土地、融資等惠民政策鼓勵企業出資拍攝紀錄片,同時向省內外推薦優秀紀錄片制作公司,引入社會資金投資拍攝。通過評選的方式,推動農村題材紀錄片走進農戶、走進工廠、走進果園等,促使河北農村題材紀錄片以及整個文化產業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本文整理了河北農村紀錄片的發展和特征,其豐富的內容與影視的形式相結合,生動地反映出河北農村的風貌、古典韻味和革命情懷。通過對社會基層群眾的深入走訪,體現現實社會的人情冷暖,見微知著地跟蹤和記錄河北人民在國家盛世下的生活百態。紀錄片承擔著社會和文化雙重責任,應胸懷發展的眼光,不斷推動河北農村紀錄片走向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