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無價瑰寶,傳承古詩文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利用新教材更好地革新傳統古詩文教學方式,讓學生更能在短時間內學好古詩文,提升古詩文學習興趣,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是每個語文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宋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無盡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優美的宋詞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有巨大的作用,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寶貴財富。為了探究和解決問題,現以接受美學理論為依托,將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等理論應用到宋詞教學中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宋詞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傳統教學模式主宰,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期待視野狹隘,學生興趣不高以及召喚結構虛設,學生缺乏獨思。接受美學有利于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構建開放的文本解讀觀念和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將接受美學應用于宋詞教學當中,主要表現在:與課程標準相關闡述的相通性,包括接受美學理論和課程標準都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宋詞審美特點的一致性;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宋詞教學應用策略,基于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觀點并結合宋詞的具體文本和教學實踐提出宋詞教學的可行性策略:教師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新教學觀念,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并激發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期待視野”,激發學生的“定向期待”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期待”;借助宋詞的“召喚結構”,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并依據文本的召喚性,尊重學生,形成多元解讀。
文言詩文教學發展的百年歷程可以分為“現代轉型”和“當代發展”兩大階段。“現代轉型”包括“過渡”“激進”“平和”三個時期。從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運動爆發之前,文言詩文教學處于由傳統“經學”教育向現代國文、國語教育轉化的孕育和過渡時期,其主要發展趨勢為“延續傳統,改良文言”。這個時期的國文教學在教學宗旨上強調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確地包含了“實用”思想,突出語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學內容上以儒家經典為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時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適切性;教學方法雖然基本上還是傳統語文教育方法“讀、背、講”的延續,但不乏對傳統教學法的反思和改進之舉,并在延續舊法的同時,嘗試引進新法。20世紀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狂飆突進凝結為強大的“批判傳統,抑制文言”的勢頭,加速了文言詩文教學的現代轉型。1927—1949年,文言詩文教學經歷了現代轉型的裂變,進入到“反思傳統,規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學科本體建構”的意識和努力下,文言詩文教學基本完成了現代化的革命性演變,現代文言詩文教學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言詩文教學進入到“當代發展”階段。文言詩文教學的當代發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個時期。“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工具論”長期主導著語文教學。“人文論”以矯正語文“工具訓練”的姿態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現代性反思中,文言詩文教學被冷落多年的“文化價值”受到重視,文言詩文教學思路由單一走向融合,“文學鑒賞”得到關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成為審美發現、情感體驗與意義建構的過程。
文言詩文教學需要在堅守中創新,也需要在借鑒中創新。本篇寫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縱覽歷史的基礎上,思考文言詩文教學在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繼承與創新哪些傳統經驗;另一方面,在比較研究的視野中思考當下文言詩文教學在課程設置、教材編排、教學方法及評價測試等方面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示;思考如何把當前各種先進的科學理論,教育理念及中國古代漢語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到文言詩文教學實踐中來。基于這樣的思考,把文言詩文教學的過去、現在、未來整合起來,文章提出了加強文言詩文教學的理念和策略:確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構建“整體規劃”的教學體系,凸顯“誦讀教學”的本體地位,樹立“時代融合”的課程意識。